冬至,又称冬节、交冬、亚岁,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阴伏阳升,九九严凝,寒意冲梅,一衰一荣,催生阳春,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为大吉之日,遂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周朝时期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等于现代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此时只有专门的祭祀活动。据《周礼春官》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内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把冬至作为节日,源于汉武帝采用夏历,把正月和冬至分开,遂有独立的冬至节日。汉时以冬至为“冬节”,据《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择吉辰而后省事。”说的便是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而《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证明在汉时冬至备受官方重视,大到皇家祭祀,小到民间赠礼,实为“拜冬”礼俗。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至唐宋,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冬至过节的习俗达到了兴盛时期。不仅沿袭了汉时传统,《东京梦华录》中还有:“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在文人墨客心中,佳节自是别有一番情怀,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亦或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总之以诗词抒情是古人的传统,在了解各朝代冬至背景后,我们这些看客不妨一赏古人冬至的应景之作。冬至南北朝·鲍照

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鴈。

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此诗首联运用庄子“无待”和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典故表达时光易逝似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然后用自然界的太阳、日影、霜鹤、云鴈、长河、层冰来表达自然风物的变化。哀叹自己容颜的衰老,值此节日却被迫与亲朋离散,眼前缺少一个知音的佳人。抒发了时节易逝,人生难免聚散离合的愁情思绪。

小至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年),那个时候,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诗中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感慨天时人事变化很快,转眼又到了冬至,过了冬至白日的时间就渐长,天气回暖,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畅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人也渐渐老了,每到冬至看到别人阖家团圆便感时伤怀,自然思念起家乡亲人。可无奈的只能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后离开皇宫的往事来。每到此时,心里感伤无限,十分迷茫。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挫折和流离他乡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岁末,白居易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他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又反想到,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在平易朴素的言语间洋溢着远行游子的思乡思家之情。

冬至感怀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诗人冬至时节想起去世的父母难别伤心落泪,感慨世间万物衰盛不等,自古以来,有人走了就有人来了,草木枯萎可再次春来复荣,而人的生死却是与草木不用,却也是羡慕不来。古人有重病之人熬不过冬至的说法,因为冬至一阳来复,对重病之人来说就是回光返照。这是对生命无常、人死不能复生的感慨。

冬至宋·朱淑真

*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古人烧芦苇薄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里,葭灰当从*钟律管中飞出。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对“八神”的崇拜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游海上,都曾祭祀“八神”。全诗描写物候现象,冬葵的影子此时达到最长,梅花也试探着在小寒之前开放,“八神”占卜预示今年为风调雨顺之年,以此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向往。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这首诗写冬至佳节团圆时,而苏轼却独游吉祥寺,一如诗中直白浅显的文字,冬至时节阳光还似暖非暖,寒雨潇潇打湿了那冬日里枯萎的花草,而还能有谁像作者我这样,有这种闲情逸致在不是开花的时节来看花?侧面反映出苏轼寂寞无聊的心境,不然团圆佳节何须独自雨中看枯荄,更像是一种自我的消遣。

满江红·冬至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这首诗是作者强颜欢笑、派遣之作,诗说虽是寒冬季节,山谷里却早已萌生了春意,蕙草初生新叶的香气就像袅袅的笛音若有若无地在山谷里弥漫开来,明天早晨的太阳升起后就可占新一年的年景了,我想明年肯定是丽日纤云、天气清和的好年景。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生病吃药方面,但逢佳节总应该赋新诗。我这不是强颜欢笑,而是大自然的造化所陶醉,可惜我终究不能免俗。白昼是那么长,我的休眠已足。但门外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让人称心如意?还是和志同道合的友人团聚在一起,大家一同欢歌笑语吧。我们一起精心调制云露酿,仔细检索梅花曲谱。就算不能天天醉死梦生,也不必太过拘束。

消寒图清·夏仁虎

亭前垂柳待春风,

珍重亲涂一画红。

九九图成春已至,

宸居真可亮天工。

这首诗,描写了九字消寒图的制作和涂法。“九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按繁体每字九画,计八十一画,每天涂一画,涂完这九个字,数九寒冬也就结束了。这就是“九字九九消寒图”。据说这九个字曾被康熙皇帝引用过。那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心境复杂的老皇帝于当年冬至日,在乾清宫铺了一张纸,每天来此写一笔就走,共写了九九八十一天,当“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写毕,春天来了,康熙宣告太子复位。可以说,这个冬至对康熙来说肯定是思虑重重,忧心忡忡,于所思所忧所烦所恼的种种纠结中度过的。

遥想千百年前,冬至作为备受重视的节日,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贺、拜师尊长、阖家团圆、亲朋互赠等活动隆重而热闹,并在冬至的节日基础上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冬至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其丰富悠久的传统节日地位不可撼动,正是应正了民间“冬至如大年”的说法。只是到近现代,冬至时节的盛况才日渐式微,而古人冬至时有感之作却长留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不朽的记载,让我们百年之后,玩味品鉴,感古人之忧,叹今时之景。

山东人shandongpeople

面向全球华人传递齐鲁情谊

展示鲁商精英褒扬山东人杰









































白癜风早期症状
治白癫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zzz/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