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4.html

芦苇(摄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始载于《名医别录》,“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药用芦苇根茎”,故称“芦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入药。

NO.1前人经验

1

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芦根)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

清·徐大椿·《药性切用》记载:“(白芦根)性味甘寒,入胃而降火止呕。芦笋:能解鱼蟹、河豚毒。呕哕反胃由中寒者勿服。”

芦根(摄于湖南长沙)

NO.2.1功效主治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主要功效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排脓,清胃止呕,利尿通淋。

1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本品甘寒,善于清热泻火,适于邪热扰神伤津之烦热、口渴等病证,如“银翘散”。

2

清肺排脓:本品甘寒,色白入肺,善于清肺排脓,适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等病证,如“苇茎汤”。

3

清胃止呕:本品甘寒入胃,既能清泄胃热,又可生津止渴、和胃止呕,适于胃热呕哕等证。

4

利尿通淋:本品药性甘寒,生于水中,善于利尿通淋,适于湿热流注下焦之小便频急涩痛等病证。

用法:干品15~30g,煎服,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芦根含多糖、黄酮类、蒽醌类、甾体类等成分,有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脂代谢、保护肝肾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萎缩性胃炎、糖尿病、肾结石、食管反流性哮喘、肝炎、胆囊炎、痤疮以及便秘等疾病。

NO.3参考资料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梁]陶弘景撰;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清]徐大椿撰;伍悦点校.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药性切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

李洪,王麟,陈瑛,刘薇,安静.中药芦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05):31-32.

王中华,郭庆梅,周凤琴.芦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6(12):81-83.

音频:高定昌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

欢迎大家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