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元春是怎样的性格,最后是
和三春相比元春还是很出色的,但性格不适合进宫 可以说贾元春的性格非常好,我们把她和姊妹们做个横向比较就可以看出元春有哪些性格方面的优点和缺陷,她肯定比二木头的迎春要聪明得多,但可能也有迎春的与世无争的性格,这点在宫廷里生活不是一个好性格,她更没有探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豪气和胆气, 她的诗词歌赋不是特别擅长,而文章做得很不错这是她自己说的,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姐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元春说的不是谦逊的话,她以前是女史,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所以文章要好是肯定的。 探春的性格是比较适合宫廷生活,有男儿之风的刚勇,至少不是所有的人都敢对你有打猫心肠,就是谁敢欺负你的意思,不是很多人欺负人都是半夜吃柿子按照软的捏吗?探春肯定不是一个软柿子对吧。只怕元春还有四妹妹惜春的胆小怕事的性格,元春过早的在在宫廷里被人算计也和她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虽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不确定因素。 没有进宫前的元春肯定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好女儿,好姐姐,但不具备在宫中厮杀的潜质 对宝玉的教育也非常成功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几千字应该是把小学的识字课程基本都学完了,小学大概识字也就在两三千字吧,首先证明元春教育弟弟有方,其二也证明宝玉的聪明伶俐,而这个时候的宝玉才三四岁,优秀吧。 她进宫后还依然不忘记对宝玉的教育,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可以说对宝玉她倾注的关爱不亚于父母,作为一个女儿为父母分担了大部分的重担,就像李铁梅说爹爹如果挑担千斤重,铁梅就要为爹爹挑上八百斤,这是京剧红灯记里的台词。 元春假如不进宫可能贾府也说不一定还不会那么快就衰败了,不让自己过分的光耀过早吸引政敌眼球是一种最安全的自保,当然如果你的锋芒可以将政敌的眼球照得眼花缭乱甚至照射成盲人就不必要掩饰自己的光芒,但贾府的光芒已经渐渐的微弱了下来,蓄电池的能量充电已经小于耗电,所以掩饰才是最好的安全法则。 而将元春送进宫是贾政最为冒险的一着棋,送进宫会让贾府延续百年的荣耀也只是贾政的一厢情愿,因为作为智商并不怎么高的贾政老爷只看到了光宗耀祖的一步棋,却看不到宫廷的血雨腥风是否适合元春这样的温室中成长起来的美丽无比的小鸟生活,可以说宫廷里的变数太大了, 有时候是非人力可为的。最关键的是元春小姐姐不具备宫中最高级的智力游戏和心机暗算的潜质。元春可以做个好女儿,好姐姐,甚至是极品的,但做不了一个能为贾府前途搏杀的诸葛亮似的人物,甚至是小小诸葛亮都做不到。 贾府有几个人具备可以成为这样人物的潜质和已经具备这样能力的人, 首推王熙凤可以,第二宝钗可以,第三探春是有这样潜质还需要磨练后也可以,王熙凤的精打细算,机关算尽,以及孙子兵法的娴熟运用其实应该是非常适合在宫廷元春的位置,王熙凤的狠毒似乎就是很多宫廷戏笑到最后的那些娘娘啊妃子啊基本相等。和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心狠手辣相比王熙凤并不逊色太多。 作为一个见多识广,常常进出皇宫的高级商人女儿的宝钗说她是个孔明百分之八十的人物还是不过分的,从她两次以很敏锐的眼光发现时机和抓住时机都可以看出她是个胸有乾坤的人物,将王夫人很轻松就获得好感并把自己列为儿媳妇的首选只用了两件衣服和一堆好话。 第二次还是王夫人出钱她跑腿就完成计划,代价实在的是低得令人惊讶,还有用最低的价格也可以说是第一出产地价买了螃蟹帮湘云办一次螃蟹宴获得的贾府所有人的一致好感和点赞,感觉此女手段的确非凡霸道。这样思维敏捷,点石成金的计谋不拿到宫廷去用实在是可惜。对吧。 探春还需要打磨一下才可以,因为宫中的缠斗不仅仅靠勇猛,要智勇双全,以探春的智商学起来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可以周旋在自己不争气的妈妈和王夫人,贾母,王熙凤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那么探春也是一个充满心智的人,她和宝钗还有王熙凤缺乏的高等级文化涵养也有用武之地。 当然王熙凤也有她们两位也缺乏的幽默搞笑的天才。可以获得宫中对王熙凤来说就像是贾母一样不可或缺的靠山人物的开心。所以说贾政根本就没有考虑元春进到宫中要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去怎么样应对的一系列问题,元春的性格能不能在宫中生存下去的问题, 所以元春的悲剧是贾政和他儿子宝玉一样在计谋方面基本没有这样的情况下造成的,如果换成探春可能会推迟贾府的崩溃,如果是换上宝钗或者王熙凤那么红楼梦可能还要写一百回都有可能,那么换成宝钗和王熙凤一起双杀组合一起上,那么红楼梦现在应该是第八百多回了。而且作者应该就是曹雪芹的子孙了。还有可能中国的历史上会出一个新的女皇帝,大清的江山还要延续着是后话了。 元春对宫廷生活的厌倦是很深的 从元春省亲多次看得出她对宫廷生活的厌烦和心灰意冷,可以说宫廷生活已经将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年轻的怨妇,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在宫中当然就不能想见什么人就见什么人,而且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可以说是万般的寂寥,对一个还算开朗的女孩子就是一种折磨。 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这是元春又一次的惋惜,接下来还有更深的层次的抱怨很遗憾。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这种话看似平常带有情绪的一种儿女情长的表达方式,但如果有人报于皇上就有对皇帝身边生活的不满和抱怨,这可是有犯上之罪的啊, 而且元春的身边肯定是有皇帝的耳目,所以元春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小心翼翼,稍微有口误都会给自己带来风险,贾政好像也看出元春的话不妥当,赶紧劝慰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但元春对宫廷生活表示出来的深怨是无法消除掉的,你不在宫廷里顽强的拼搏下去就没有出路。 也就是说元春进宫后的人生就彻底的改变了,她已经不能为自己的意愿活着,是为贾府的未来而活着,和贾府的姊妹们天天荡秋千,作诗作画,钓鱼,放风筝,各种各样的聚会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让元春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一辈子想想都可怕,山珍海味也无味,绫罗绸缎也无彩,况且贾府作为京城四大豪门也和皇宫的生活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送元春进宫是一着高风险的行为,是一种将自己亲生女儿的人生押宝来赌贾府的命运,但要赌也不应该选择元春这样性格的人,可元春也就是贾政可以出的唯一的一张牌毫无选择的余地,元春也是父辈们没有什么发展前景的情况无可奈何的一次押宝行为,但事实证明是押错了,因为元春不具备完成贾府交付给她的历史使命的本领,不仅如此可能还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那么元春最后是怎么死的, 可以肯定元春不属于正常死亡,因为太年轻了,省亲还很健康,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一面奏明,即召太医调治。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内官忧虑,奏请预办后事,所以传旨命贾氏椒房进见。 说元春身体发福行动就不便,一个二十到三十左右的女子发福能发到什么程度,也不至于就行为不便了吧,而且后面的劳乏,痰疾也不应该算什么大病,又受了寒气,引起了旧病,是什么旧病也不应该是什么大的疾病,因为进宫是会严格检查身体的, 如果元春旧病是大病和黛玉那样的身体状况是不可能入选进宫的,所以元春的旧病不应该是大病。可是这回有点不对劲,越来越严重,居然到了不能进食的地步是不是太反常了,通关的意思中医指疏通关窍。清蒲松龄《草木传·番鳖造反》:“你速去逐水府二便齐下,拿住他冬葵子破血通关。也就是说元春的有的关窍堵塞了,导致痰气壅塞,四肢厥冷。也导致了不能进食进而丧命。 虽然我们不是医生,我们不能从病理的方面来解释元春的这一连串的病症,但我们可以按照一个人三十岁左右的身体状况是处于人生中的什么阶段,一个是黄金时段对吧,发福都走动都费力不可能吧,受点寒就勾起了旧病是可能的, 但我们说元春是要经过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身体全面检查才可以进宫,可以说这套程序应该和我们选空姐和飞行员都差不多,所以可以肯定元春是没有什么大毛病的,受点寒引起旧病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招来太医医治的时候已经是汤药都不进的时候了,是不是有故意延误病情的嫌疑, 而且这中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才让元春达到了汤药不进的地步,我们梳理下元春病情的前后情况,从发福开始到举动费力,到劳乏,时发痰疾。从偶沾寒气、勾起旧病到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召太医来就汤药不进,到就要预办后事了。感觉奇怪不,更奇怪的是太医来就什么都吃不进东西了, 从这些方面看元春也不是因为有被皇帝赐死的情况出现啊,被什么弓勒死等等都是无稽之谈吧,皇帝没有宣布元春有什么罪行要杀死她吧,从书面上看就是一场莫名其妙的病导致了元春的早亡,元春判词有一张弓就是被弓勒死的吗,但书里写的还不够明白吗?就是病亡, 皇帝下诏书了吗宣布元春是个罪人了吗?没有啊,但元春应该是招人暗算,因为从发病到死亡,来得突然,一个字,快,病得快,加重快,死亡快。所以元春死于皇帝的赐死是应该排除的,因为有书面的描写为证,元春在死之前没有任何官方的宣诏给她定罪,但死于非命被人下毒的可能性非常大。 为什么我们有的朋友就是不遵循书面的描述来加上自己的判断,还有个细节贾母来看元春的时候居然元春到了不能说话的地步了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没眼泪。而且哭着但没有泪了,是啥情况,也就是被封口了,元春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世的为什么要和被弓勒死的想联系起来,那么多的目击证人都还不算是病亡吗? 还有秦可卿也是病死的,非要说秦可卿自己跑到天香楼上去吊死了,你看秦可卿憔悴到什么地步,王熙凤看到都大吃一惊几天的功夫就形同枯槁,你看她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还可能自己爬上天香楼去把白布条挂上房梁,再找个凳子站上去吊死自己,不合乎情理吧。 再就是黛玉明明就是病亡在床上,非要说给黛玉描述的林子上有白布条,黛玉又姓林,所以黛玉是跑到树林里上吊死的,黛玉知道宝玉要结婚的消息跑去问宝玉,得到宝玉的回答是我的病是因为林妹妹得的,黛玉离开明白了宝玉的心跑着回到潇湘馆就吐了一大口鲜血, 也就是说黛玉几乎耗尽了全部的体力就为了问宝玉和宝钗结婚是真的吗。她还可能再跑到树林里再把白布条挂在树上,她想跑腿不答应没那个体力了,所以我们还是要遵照小说原来的描写对吧。我就感觉曹雪芹那么精明的人可能把所有人死的方式方法都告诉你,那还有什么趣味。那还有什么今天的红学对吧。但忠于原著是我们揭开这个谜团的基本要素。谢谢大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10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冬果沙棘点靓生态画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