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dgoran.org/fengshang/chaoliu/1294.html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而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意,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

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

——《史记·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毅很贤能,喜好兵法,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等到赵国发生了沙丘宫事变,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后,乐毅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正当燕昭王在礼遇天下贤能的时候)乐毅以魏国使者的身份来到了燕国。燕昭王以接待贵客的礼节接待了他,乐毅推辞谦让,于是燕献礼请求他留下来,任命乐毅为亚卿,乐毅担任这个职务时间很长。

(燕昭王为报齐国之仇,请乐毅来商量,乐毅提出联合作战的方案,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联合赵惠文王,又派别的使臣分别联系楚国和魏国。)燕昭王立即动员了全国的军队,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把赵国的相印授予乐毅。于是乐毅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去讨伐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了齐国的主力。这时各路诸侯都停止了进攻,燕国军队在乐毅的指挥下渡过济水继续追击败逃之敌,一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这时,齐湣王在济水以西战败后,率众逃到了莒城固守。乐毅仍在齐国带领燕军攻占土地。乐毅攻入临淄,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齐王宗庙祭祀用的礼器等都运住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边上慰劳军队,大加赏赐,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并把昌国封给乐毅,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统辖,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攻克。这时燕昭王死了,他的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不满,等到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知道这个消息,就派人到燕国来使反间计。……惠王早已怀疑乐毅,听了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召乐毅回国。乐毅明白惠王不怀好意,害怕回国被杀,于是西行投奔了赵国。赵国把观津县封给了乐毅,称他为望诸君,希望通过尊敬宠爱乐毅来威慑燕国和齐国。

齐国田单后来在与骑劫的作战中,果然设置骗局迷惑燕军,在即墨把燕军打得大败,接着又辗转追击,一直向北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把齐襄王从莒迎回到都城临淄。

燕惠王后悔自己派骑劫代替了乐毅……于是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怎么能对得住先王对将军的一片深情厚谊呢?”乐毅给惠王写了封回信:

臣下没有才干,当时的确没有接受您要我回国的命令,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见,是因为我担心被糊里糊涂地杀掉,这样既有损于先王的知人之明,也使您落一个滥杀大臣的污点,所以我逃到了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怕您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宠信我的道理,不清楚我用来奉事先王的诚心,所以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

……

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是我最高的理想。使自己遭受污辱诽谤,同时败坏了先王的名声,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名,还要以侥幸的举动谋求私利,为赵伐燕,这是恪守道义的人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与别人绝交,也绝不说对方的坏话;真正的忠臣即使被迫离开了国家,也绝不洗白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没有才干,但多次聆听过君子的教导。我是害怕您听信左右近臣的话,不体察被疏远人的所作所为,才大胆给您写了这封信,希望君王留心考虑。

燕国和赵国都以乐毅为客卿,最后他死在了赵国。

“七十城收一笑间”,把乐毅的大智大勇,说得酣畅淋漓。

乐毅是战国时期十大名将之一,为报燕昭王的识人之能、知遇之恩,他呕心沥血,深谋远虑,统帅五国联军,半年内连续拿下齐国七十余城,一洗燕国多年之耻。

可惜人生总少不了可惜,名人更是难免,继位的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不悦”,加上齐国的反间计,惠王派骑劫代替了乐毅的主将之职,结果齐军把七十余城全部收复。诗人徐钧扼腕:“七十城收一笑间,当时气势擅强燕。区区莒墨何难下,自是君王不永年。”而乐毅不强攻莒、墨,皆因笃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清末思想家、实业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说:“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而乐毅,则名列儒将之首。司马迁对乐毅没有作更多的评价,只是记录了这样一个史实:“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乐毅不仅是个军事统帅,也是位谦谦君子。面对君主的无端指责,他说:“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思维愈发多元的今天,静下心来读读乐毅的《报燕王书》,或可有所收益。

(玄承东)

▲冬葵果:

干燥果实呈扁球状盘形,由10~12枚分果瓣组成,果梗细短。质坚硬,破碎后微有香味。行水滑肠、通乳、清热排脓。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zzz/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