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诗歌的形式,其实,在汉魏时期就是歌词,它是乐府音乐中相和歌辞的平调曲。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旋律渐渐失传,没有人会唱了,只留下文字的歌词。这种音乐的形式,到唐代还在流传,初唐的王勃创作过《相和歌辞·采莲归》,李贺也创作过《相和歌辞·箜篌引》。虽然当时是歌词,但中国古代的诗歌就是和音乐紧密联系的,故而称为“诗歌”。

对这首诗的分析,很多学者认为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我觉得这是诗人的实写,他由眼前景物写起。“葵”,是葵菜,又名冬葵,民间称冬苋菜或滑菜。王帧《农书》说:“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汪曾祺在其随笔《葵?薤》中说:“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邠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至于“葵”指“向日葵”,那应该是明朝以后的事。这首诗写作者早上起来,看到园中葵菜青青,郁郁葱葱,菜叶上凝结着滴滴露珠,等待着太阳的沐浴。在这阳春的季节里,大自然赐予阳光雨露,万物生长茂盛,熠熠生辉。这本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中国人总是具有忧患意识,在最美好的时候看到了不美好,在春天里时常担心秋天的到来。因为秋天来了,会让生机盎然色彩明丽的万物变得衰败,让植物的花朵与叶子纷纷凋落。这里的“焜”是明丽的意思,“黄”是衰败的意思。

景物中有两种东西引起了作者的忧虑:一是茂盛的葵菜到了秋天也会变黄衰枯;一是菜叶上的露珠很快会被阳光晒干,曹操在《短歌行》中就哀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两种东西引发了作者进一步的联想:那些滚滚东流的河水,什么时候回头过呢?流水一去不复返,作者以此类推:时间也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确定,此诗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年长者,他在讲述人生的道理,劝勉别人珍惜时光的过程中,也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所以,与其说他在勉励他人乘青春年少加倍努力,不如说他在为自己年少时虚度时光,年老时碌碌无为而悔恨。

王山月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jg/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