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冒。

是指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

多为阴虚阳亢痰火所致,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虚尤甚,阴虚热盛,灼其津液,炼液成痰,痰热互结,

或肝阳偏亢,气郁痰滞,蕴而化火,痰火交炽,

或孕妇脾虚湿盛,聚液成痰,郁久化热,以致痰火上蒙清窍,神志昏冒,发为子痫。

但也有因外邪中人者,如《济生方》:“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言语謇涩,痰涎不消,或发搐搦,不省人事,名曰子痫。”

治疗常以清肝熄风、安神定痉为先。

目录

一、先兆子痫用方

二、妊娠中风用方

三、妊娠血虚受风用方

四、风寒湿邪乘虚而感用方

五、妊娠子痫,属阴虚火充用方

六、凉肝熄风用方

七、温化行水用方

八、子痫,气虚挟痰挟火用方

九、风热子痫用方

十、其他症状用方

一、先兆子痫用方

1.扁鹊三豆饮

来源:《妇产科学》。

主治:先兆子痫。

组成:赤豆一两,黑大豆一两,绿豆五钱,金银花五钱,生甘草一钱。

2.加减羚羊角散

来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功用: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主治:脾虚肝旺而见子痫先兆者。

组成:羚羊角,酸枣仁,茯神,薏苡仁,五加皮,

当归,川芎,葛根,木香,钩藤,白术,泽泻。

加减:若病情未及时控制,发生抽搐,昏迷而为子痫者,去葛根、川芎,另加苏合香丸,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鼻饲。

二、妊娠中风用方

1.葛根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别名:汉防己汤(《普济方》卷三三九)。

主治:

1.《外台秘要》引《小品方》:子痫,妊娠临月,因发风痉,忽闷愦不识人,叱逆眩倒,小醒复发。

2.《杏苑生春》:酒疸,心下懊痛,足胫满,发赤斑。

组成:贝母,葛根,丹皮(去心),木防己,防风,当归,芎藭,桂肉(切,熬),茯苓,泽泻,甘草(炙)各二两,独活,石膏(碎),人参各三两。

用法: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次服。

宜忌:忌海藻、菘菜、酢。

加减:贝母令人易产,若未临月者,以升麻代之。

2.四物驱风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四。

主治:孕妇平日不善调养,肝脾二经受伤,肝脾虚而风邪乘之,临产忽然口噤目翻者。

组成:当归一两,川芎五钱,白芍二钱,熟地一两,肉桂一钱,秦艽二钱,枳壳一钱半,红花一钱半,冬葵子一钱半,车前子一钱半,生芝麻三钱。

方论:口噤、目翻,虚风之症现矣。若胎不下,而反上逼则危在须臾。然过于补虚,又恐留而不产,反为害事。

是方四物补血,

秦艽祛风,

肉桂、红花行血,

冬葵、车前滑窍,

枳壳宽肠。

胎下则气不上壅,血不逆行,虚风之症,可以渐退矣。

3.荆沥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中风痉,口噤。

组成:荆沥三合,竹沥三合,梨汁三合。

用法:上药相合令匀,令温,分两次灌之。

4.芎活散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别名:芎活汤(《济阴纲目》卷九)。

功用:胎前安胎,产后逐恶血、下胞衣。

主治:

1.《济阴纲目》:子痫。

2.《医略六书》:孕妇风痉,脉浮细涩者。

组成:川芎,羌活各等分。

用法:水煎,入酒少许温服。

方论:《医略六书》:妊娠中风伤筋脉,而发为风痉、故角弓反张,奄忽不知人焉。

芎藭入血海以升阳,

羌活通经络以散风。

为散,水煎入酒下,使风邪外解,则经气清和,而筋脉得养,何角弓反张,奄忽不知人之有,而胎无不安矣。

5.羚羊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手足不随,言语謇涩。

组成:羚羊角屑一两,独活二两,薏苡仁三分,防风三两(去芦头),酸枣仁一两,五加皮三分,当归三分(锉,微炒),芎藭三分,蔓荆子半两,萆薢三两,海桐皮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羚羊角散

来源:《济生方》卷七。

别名:羚羊角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羚羊散(《寿世保元》卷七)。

主治:

1.《济生方》: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言语謇涩,痰涎不消,或发搐搦,不省人事,名曰子痫。

2.《医方集解》:妊娠中风,涎潮忽仆,目吊口噤,角弓反张,名子痫。

组成:羚羊角(镑),川独活(去芦),酸枣仁(炒,去壳),五加皮(去木)各半钱,薏苡仁(炒),防风(去芦),当归(去芦,酒浸),川芎,茯神,杏仁(去皮尖)各四分,木香(不见火),甘草(炙)各二分半。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加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论:

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

羚羊之辛凉以平肝火,

防风、独活之辛温以散肝邪,

茯神、酸枣以宁神,

当归、川芎以活血,

杳仁、木香以利气,

薏仁、甘草以调脾也。

2.《医林纂要探源》:子痫作于猝然,旧有风湿,溢于冲任,因孕而动,肝血养胎。血热风生,时或动其经血,而风涎猝作,非中风也。

羚羊角苦咸寒,补心宁神,宣布血脉,搜刷经络,无坚不软,无瘀不行,兼平君相之火,降已亢之阳,除妄作之热,故可以治痫而安胎也。

独活、防风以去风湿,

当归、川芎以滋血补肝,

茯神、酸枣仁以收散宁心,

杏仁降逆气,破坚结,润心肺,

薏苡仁甘淡清肺和脾,缓肝舒筋,能除血脉经络中风湿,

木香行肝气之滞,

甘草缓肝急,

加姜煎,姜亦能补肝行瘀。

总之,当归、川芎以补肝血而行之,

茯神、枣仁以安心神而敛之,

防风、独活以达其风,

杏仁、木香以顺其气,

君以羚羊角以穷极隐之风湿无不搜而逐之,且清宫除道以安心主也,加用薏苡、甘草以和其脾,则以培木之本也。

验案:子痫。

《赤水玄珠全集》:一妊妇因怒,急仆地,良久而苏,吐痰发搐,口噤项强,用本方渐愈。

7.羚羊角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中风,脉浮数者。

组成:生地五两,羌活一两半,羚羊角八钱,防风一两半,池菊三两(去蒂),白术一两半(炒),川贝二两(去心),茯神二两(去木),钩藤五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妊娠中风,遏热侵犯厥阴,木火内煽,而神明失指,故昏仆不知人,胎亦因之难安焉。

生地滋阴壮水以护胎息,

羌活升阳开泄以散风邪,

羚羊角清厥阴之火,

白池菊清伏匿之热,

防风行气于元腑,

白术健脾以生血,

川贝清心化热痰,

钩藤抑肝舒筋络,

茯神渗湿以安神明也。

为散煎服,使风邪外解,则遏热顿清,而肝胃无相乘之患,神明有主宰之权,何虑昏仆不知,胎孕不安乎?

三、妊娠血虚受风用方

1.钩藤散

来源:方出《经效产宝》卷上,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七。

别名:钩藤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主治:

1.《经效产宝》:妊娠经八九个月,胎动不安,或因用力劳乏,心腹痛,面目清,冷汗出,气息欲绝。

2.《胎产心法》:孕妇手少阴,足厥阴血虚风热,发为子痫。

3.《妇科玉尺》:产后发痉,口噤背强。

组成:钩藤二两,茯神,人参各二两,当归二两,桔梗三两,寄生一两。

用法:上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服。

宜忌:忌猪肉、菘菜。

加减:

若烦热,加石膏二两半;

临产月,加桂心一两。

方论:《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

钩藤之甘寒以除心热而散肝风;

柴胡、桔梗之辛凉,黄芩、栀子之苦寒,以平少阳,厥阴之风热,风热去则瘈疭止矣;

人参、茯神以益气而宁神;

当归、寄生以养血而安胎也。

2.羚羊角散

来源:《医方简义》卷五。

主治:妊妇血虚受风,口噤,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痰涎上潮,名曰子痫。

组成:羚羊角(镑)一钱五分,独活一钱五分,归身三钱,川芎一钱,茯神三钱,羌活一钱,苡仁三钱,防风一钱,炙甘草,东洋参各七分,钩藤二钱,桑寄生二钱。

用法:上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加减:

如因嗔怒而致者,加自芍、桑叶、条芩(炒)各一钱;

挟虚风者,加煨天麻、枣仁各一钱。

3.羚羊角散

来源:《医学心悟》卷五。

主治:

1.《医学心悟》:妊娠中血虚受风,以致口噤,腰背反张,名曰子痫。

2.《产科心法》:孕妇血虚,风邪入肝,忽然昏冒不知,须臾则醒,过时复发,久则变痉,痉即口噤抽搦,背腰反张,如儿童发惊之状。

组成:羚羊角(镑),独活,当归各一钱,川芎,茯神,防风,甘草(炙)各七分,钩藤三钱,人参八分,桑寄生二钱。

用法:上加生姜五分,大枣二枚,水煎服。

4.加味羚羊角散

来源:《顾氏医径》卷四。

主治:妊娠血虚受风,痰涎上潮,致卒倒无知,目吊口噤,角弓反张,昏厥而为子痫者。

组成:羚羊角,独活,归身,川芎,茯神,枣仁,米仁,防风,炙甘草,钩藤,桑寄生,人参。

加减:或加淡竹沥、生姜汁、川贝母、白姜蚕。

5.加减安胎饮

来源:《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凡妊娠因吐血、衄血,或被伤失血,蓦患口噤,项背强直,类中风症。

组成:人参,白术,麦冬,当归,熟地,天麻各二钱,防风,荆芥各一钱,陈皮,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

用法:水煎服。

加减:或加川贝一钱,天竺黄一钱。

6.补血安胎理风汤

来源:《胎产指南》卷二。

主治:孕至四五月,患吐血衄血及损伤血,蓦然口噤项强,手足难动履,背如角弓,症类中风。

组成:川芎二钱,天麻二钱,黄芩二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荆芥五分,白芍三分,当归三分,人参三分,紫苏四分,甘草四分。

7.养血祛风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四。

主治:妊娠血虚生热,热生风,以致拘挛昏迷。

组成:当归,山药,生地,沙参,钩藤钩,麦冬各二钱,熟地三五钱,枸杞一钱半,玄参,青蒿,阿胶(蛤粉炒)各一钱。

用法:水煎,加竹沥半杯,姜汁四五匙,合服。

加减:如痰盛,加胆星二钱,海石二钱,陈皮(去白)一钱半。

8.乌梅四物汤

来源:《医门八法》卷二。

功用:养阴血,生津液。

主治:

痢后阴虚,或潮热,或自汗者;

噎证服独梅汤,噎减而怒亦减,阴血津液不足者;

头痛阴亏血虚,烦热内热,遇热痛甚者;

妊娠子烦、子悬、子痫、子嗽、子淋阴血不足,肝气不调者。

组成:大乌梅五个(去骨),归身五钱(炒),白芍三钱(醋炒),生地三钱,熟地三钱。

四、风寒湿邪乘虚而感用方

1.防风葛根汤

来源:《医学纲目》卷十一。

主治:胎前痉,由风寒湿邪乘虚而感,口噤,角弓反张,太阳无汗者。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防风各二两,桂枝一两。

用法:上锉细。每用一两,先煮麻黄,去上沫,入后药,同煎数沸,温服。

2.葛根汤

来源:《女科指掌》卷三。

主治:妇人妊娠,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相搏,发为子痫,口噤背强,昏冒不识人,须臾则醒,醒后复发。

组成:葛根,茯苓,人参,泽泻,甘草,防己,防风,当归,川芎,独活。

用法:水煎。临服加竹沥半杯、生姜汁二匙。

3.葛根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功用:祛风导痰,养血安胎。

主治:妊娠风痉,因体虚受邪,已伤太阳经络,复遇风寒,新旧相搏,其发则口噤背僵,昏闷忽不识人,须臾复醒,良久又作,甚则有口吐涎沫,角弓反张,其症尤重,多致损胎。

组成:葛根,防风,归,芎藭,甘草,独活,茯神,杏仁,白术,人参,陈皮,黄芩,竹沥,防己,麻黄,天虫,升麻,白芍。

4.竹茹阿胶汤

来源:《产孕集》卷上。

功用:滋木清热以息风。

主治:子痫。冬月妊娠已七八月之间,外感风寒,壅于肺络,内风煽炽,痰气升逆,昏迷不醒,手足筋脉拘挛,右手脉闭,左手脉数而涩,服钩藤生地竹沥饮后,拘挛发搐减轻,痰去人稍明白者。

组成:青竹茹二钱(姜汁浸),阿胶二钱(蛤粉炒),炒当归三钱,黑山栀八分,大生地四钱,白芍药二钱,川芎一钱,明天麻一钱(煨),石决明三钱(煅),陈皮八分,焦术二钱。

5.祛风导痰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祛风化痰。

主治:子痫。风寒夹痰,妊娠数月,肢体常痛,有时面浮肢肿,憎恶风寒,头痛胸闷,忽然呕恶,昏闷不识人,喉间痰鸣,舌淡,苔白而润,脉浮滑而紧。

组成:法半夏三钱,陈皮,胆星各二钱,钩藤,茯苓各三钱,桂枝,葛根各二钱,甘草一钱,荆竹沥二十滴。

用法:水煎,温服。

6.钩藤生地竹沥饮

来源:《产孕集》卷上。

主治:妊娠七八月,因冬月外感风寒,壅于肺络,内风煽炽,痰气升逆,昏迷不醒,手足筋脉拘挛,右手脉闭,左手脉数而涩,症属于痫。

组成:钩藤三钱(后入),大生地三钱(酒炙),炒当归三钱,炒白芍二钱,明天麻一钱(煨),川芎一钱五分,川贝母一钱(去心),制半夏一钱五分,苏梗一钱,陈皮八分,川朴七分(姜汁炒),桔梗二钱。

用法:加竹沥三茶匙,冲服。一剂不效,再服一剂。

五、妊娠子痫,属阴虚火充用方

1.四物汤加芩连姜夏方

来源:《医方考》卷六。

别名:四物加芩连姜夏汤(《大生要旨》)、芩连四物汤(《救急选方》卷上)。

主治:妊娠子痫,属阴虚火充,痰气厥逆者。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

《大生要旨》本方用当归二钱、川芎五分、熟地三钱、白芍一钱半(酒炒)、黄芩一钱(酒炒)、黄连五分(酒炒)、半夏(差汁炒)一钱、生姜一片。

方论:

四物可以养血,

芩、连可以降火,

姜、夏可以破逆。

六、凉肝熄风用方

1.羚角钩藤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凉肝熄风。

主治:肝风上翔,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瘈疭,狂乱痉厥;及孕妇子痫、产后惊风。

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霜桑叶二钱,京川贝四钱(去心),鲜生地五钱,双钩藤三钱(后入),滁菊花三钱,茯神木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八分,淡竹茹五钱(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

2.龙胆羚羊角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清热平肝,养血息风。

主治:子痫偏于风热者,未发之前,头痛甚剧,面色发红,头昏眼花,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有呕吐;病发后抽搐神昏,舌质红,脉弦滑而数。

组成:龙胆草三钱,黄芩二钱,干地黄三钱,羚羊角(磨汁冲服)一钱,茯神三钱,丹参一钱,前仁二钱。

用法:水煎,微温服。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三十滴,亦可加天竺黄二钱。

3.泻肝饮

来源:《简明医彀》卷七。

主治:妊娠,人事不省,目直上视,谵语骂詈,狂叫,关脉洪数。

组成:贝母三钱,白芍药,茯苓各一钱半,黄连天麻,橘红,龙胆草,栀子各一钱,青皮八分。

用法:上水煎成,调青黛五分服。

七、温化行水用方

1.加味五苓散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温化行水。

主治:妊娠子痫。怀孕数月,因阳虚湿泛,致面浮肢肿,气促尿短,心累神倦,发病时骤然昏昧,不知人事,牙关紧闭,有时抽搐,舌淡苔白,或微有紫色,脉滑重按无力。

组成:白术,茯苓皮各三钱,猪苓二钱,泽泻一钱半,肉桂,生姜皮各一钱,五加皮二钱,炒远志一钱半。

用法:水煎,温服。

八、子痫,气虚挟痰挟火用方

1.清神汤

来源:《万氏妇人科》卷二。

主治:

1.《万氏妇人科》:子痫,气虚挟痰挟火。

2.《胎产心法》:孕妇忽然眩晕卒倒,口噤不能言,状如中风,须史即醒,醒而复发。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耆,炙草,麦冬,归身各等分。

《胎产心法》有白芍。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水煎,食远服。兼服寿星丸。

九、风热子痫用方

1.养血清热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四。

主治:风热子痫,因风木为热,痰涎壅盛。

组成: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白芍(酒炒)一钱半,熟地二三钱,陈皮(去白),半夏(姜炒),炙草各一钱半,黄芩(酒炒)一钱半。

用法:加竹沥、姜汁,水煎服。

十、其他症状用方

1.安胎主膏

来源:《理瀹骈文》。

功用:安胎,止呕定痛。

主治:下血,子肿,子喘,子痫,肝脾血热,小便带血,胎动不安。

组成:党参,酒当归各二两,熟地三两,酒条芩,淮药,白术各两半,酒川芎,酒芍,陈皮,苏梗,香附,杜仲,续断,贝母各五钱(一方加黄耆生地各一两)。

用法:麻油熬,黄丹收,贴肾俞处。

加减:

下血者,加桑寄生、阿胶各五钱;

子肿,加姜皮、茯苓皮、大腹皮、陈皮、栀子末调;

子喘、加马兜铃、桔梗、贝母;

子痫,加防风、独活、羚羊屑;

止呕定痛,加砂仁少许;

肝脾血热,小便带血,加柴胡、黑山栀;

胎动不安,一月用乌雌鸡,十月用猪腰入药。

2.加味黄连解毒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泻热清心。

主治:内热子痫,兼有口苦溺赤,烦躁或谵语。

组成:黄连一钱,黄柏二钱,栀子三钱,黄芩二钱,犀角一钱(磨汁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加减:抽搐甚者,加石决明、草决明各五钱。

3.三合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七。

别名:二合汤(《救急选方》卷上)。

主治:妊娠忽然口噤吐沫,不省人事,言语错乱。

组成:当归(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黄,陈皮,白茯苓(去皮),远志(甘草水泡,去心),麦门冬(去心),竹茹,石菖蒲,甘草,半夏(姜泡,香油炒)。

用法:上锉。生姜水煎服。

4.羚羊角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妊娠子痫。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语言謇涩,痰涎壅盛,昏不识人,时醒时作者。

组成:羚羊角三钱,杏仁,五加皮,独活各一钱,防风,当归,川芎,羌活各八分。

用法:上加生姜五片,煎服,不拘时候。

加减:如痰涎多,加贝母、陈皮。

5.加味地黄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子痫,口噤项强,手足挛搐,育语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组成: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八钱,净萸肉四钱,怀山药四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陈胆星二钱,吴茱萸五分(川连五分煮汁,泡七次,炒)。

用法:水煎,加荆沥一钱冲服。

6.葛根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弥月发痉,脉浮数大。

组成:葛根一钱半,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川贝二钱(去心),石膏三钱,防己二钱,茯苓一钱半,独活一钱半,人参一钱半,防风一钱半。

用法: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滓服。

方论:妊娠弥月中风,遏热经腑,而营气暗伤,筋脉失养,故发痉昏不知人焉。

独活疏少阳之风,

葛根疏阳明之风,

防风疏风于表,

石膏清热于里,

人参扶元补气以通血脉,

当归养血荣经以荣筋脉,

川芎活血行气,

川贝解郁清心,

防己泻血分湿热以清血室,

茯苓泻气分湿热以清经气也。

为末水煎,使风邪外解,则渴热顿清,而营血完复,筋脉得养,何发痉之有?其弥月之孕,无不及时分娩矣。

7.清痰四物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子痫。

组成:熟地黄三钱,白芍(酒炒),黄芩(酒炒)各二钱半,当归二钱,半夏(制,炒黄),陈皮,白术(蜜炙)各一钱,姜三片。

用法:水煎,温服。

8.当归独活汤

来源:《女科指南》。

主治:孕妇子痫。

组成:贝母,干葛,丹皮,防风,防己,川芎,甘草,泽泻,官桂,当归,人参,茯苓,独活,石膏。

用法:加生姜五片煎,入竹沥更妙。

9.加味羚羊角散

来源:《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妊娠子痫。口噤项强,手足挛搐、言语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组成:羚羊角,当归,防风,独活,茯苓,枣仁,五加皮各一钱,米仁五分,杏仁八分,甘草,木香各三分,葱白五寸,生姜五片。

用法:水煎服。

加减:

虚,加人参;

痰,加竹沥、姜汁;

脾虛,加炒白术;

风痰涌甚,加天竹黄一钱,川贝一钱。

10.妙功救命散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妊娠子痫,痰涎壅盛,咽喉锯声,角弓反张。

组成:鹿角灰四钱,牛胆二钱,麝香三分。

用法:上研鹿角为极细末,以牛胆水化开,灌前末搅和,日晒干,入麝香再研细,贮锡器听用。

11.祛风散

来源:《永乐大典》卷九八一引《医方妙选》。

主治:胎痫,多啼叫。

组成:胡黄连半两(取末),全蝎一分(取细末),犀角一分(屑,取末),天竺黄一分(别研),麻黄一分(去节,为末)。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研入麝香一字,乳汁调下。

12.竹沥饮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

别名:防己汤。

主治:妊娠子痫。

组成:防已,防风,桑寄生,人參,当归,川芎,独活,竹沥,茯苓,甘草。

用法:水煎服。

13.双神丸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子痫。

组成:牛胆南星八钱,鸡冠雄黄四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

14.单兵散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三引《简要济众方》,名见《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

1.《证类本草》引《简要济众方》:脚气冲心。

2.《产科发蒙》:子痫。

15.柴胡铁锈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妊娠痫症。

16.青铅饮

来源:《顾氏医径》卷四。

主治:子痫之甚者。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1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