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茶问道于花间品茶
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62413.html 《幽风.东山》——果臝(栝楼) 昨日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想起在《西京杂记》中有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的这种生活行为,客观上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枯寂的人生、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周南.桃夭》——桃 其实古人的生活乐趣不单于此,如“茶令人爽”“花令人韵”是历代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理想。“闲停茶碗从容语,醉把花枝取次吟”的闲雅、恬淡之境,也成为中国人心向往之理想生活状态。赏花、品茶不单单是一种审美生活情趣之寄托与表达,更开启了一种整体性的艺术化、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周南.汉广》——楚(黄荆) 01 花之动 自《诗经》和《楚辞》时代,先民对花的了解和欣赏已是进入了一个境界。在先秦时期,人们对花的欣赏,与他们对于自然、宇宙的理解是相统一的,草木之“华”,也就是明艳、妩媚的花儿既能带来感官的愉悦,又是物候和时令的风信。人们从花那里体验美感,感受自然的魅力,也以花为天道循环的征兆,从花的荣枯盛衰中感悟、顺从宇宙的真理,依此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召南.甘棠》——甘棠(杜梨) 于是,花自然也就成了人类灵感的触媒。《诗经》中有许多以草木“起兴”的诗篇。而作为中国文人诗歌聚集的《楚辞》,从其对花草的吟咏可看出此时上层社会观花、赏花的动向:鲜花、芳草在《楚辞》中已经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被赋予了积极的道德内涵。如屈原的《离骚》其中一段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召南.摽有梅》——梅 这一段讲述种植花草的经历,实际上暗喻自身抚育人才的艰辛。以花草比喻君子,是花草的道德化和人格化;反过来说,也是道德和人格的自然化——最高的道德和人格境界,不就应该是芬芳至美的吗?《邶风.谷风》——葑(芜菁) 由此,赏花活动被赋予了积极的道德内涵,欣赏的过程,也就伴随着道德修养的提升。人们在赏花、咏花的同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诗经》《楚辞》赋予花草的人文精神内涵。《小雅.菁菁者莪》——莪(抱娘蒿) 秦汉以后,花草所象征的理想、人文精神逐渐世俗化、生活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地种花、养花、赏花,借花来装点日常起居、保养生命。汉代人对花草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长安、洛阳等地种植着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春荣秋谢、四时代兴。人们或是穿行在似锦的繁花中游宴,或是折取时鲜的花朵放在居室中,佩在身上。《魏风.园有桃》——棘(酸枣) 在此汉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就在这姹紫嫣红的花中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对花的热情,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凡俗人生、日常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信念。这信念,滋润出中国传统审美的花文化:其一是花道,其表明中国人对花的欣赏超越了单纯的“观赏”层面;其二是中国的诗词、绘画等,大量的咏花诗、词、文和绘画作品,突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三是中国的花卉种植、培育水准的提升,并且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介绍种花、赏花知识的著作,如《学圃杂疏》《洛阳牡丹记》《扬州芍药谱》《菊谱》《梅谱》《海棠谱》《玉蕊辨证》《群芳谱》《广群芳谱》《北墅抱瓮录》《曹州牡丹谱》等;还有的就是以花入食、入酒、入药、入茶等的范围极大拓展,推动了中国传统的饮馔水平的提升。《周南.芣苢》——芣苢(车前) 此传统中国生活观念和理想中“动”的一面,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不断开拓自身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一面。《邶风.谷风》——荼(苦苣) 02 茶之静 中国人对茶的态度,于魏晋开始不再追求外在的生命时空经验的拓展,而是转向内在生命体验的调适。文震亨《长物志》说: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私谈,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蓬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我们于文中的“外”“隐”“清”“萧”“畅”“舒”“闲”“远”“私”等字,品味出古人清幽、恬淡的生活旨趣。 《大雅.公刘》——匏(匏瓜) 而把饮茶上升到了至精至妙的精神体验的高度的,可从陆羽的茶之“九事”说起:何谓“九事”?就是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陆羽从茶的来源、采制办法、烹茶器具、饮茶方法等,把原来简单、随意的饮茶活动变得复杂、精致起来。《卫风.芄兰》——芄兰(萝藦) 这种趣味和理想,在进入宋代以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唐代以前,饮茶并非饮清茶,而是要加入姜、盐、葱、桂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剂料的。陆羽在《茶经》中首倡饮清茶,品味茶之“隽永”,宋人蔡襄、黄庭坚等人继起而大力改革在茶中加入调味料的做法,终于使饮茶的审美趣味定格于“冲淡”“清和”之美,成为历代饮茶人心中的标杆。如徐渭在《煎茶七类》也说,尝茶须先以清泉漱口,然后徐徐饮啜,细细品味茶汤由唇至舌、至喉的甘美,这样才能“孤清自萦”。《唐风.葛生》——蔹(乌蔹莓) 由此来看,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历史,就是不断剔除外在欲念、影响,渐次回归世俗人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历程,也是世俗人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价值和重要性不断被发现、开掘、深化的历程。《幽风.七月》——葵(冬葵) 03 动静之合花动、茶静;花寄情致,茶蕴道趣。赏花与品茶,固然有着审美情趣、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的差异,但在古人的观念中,动与静、人工与自然、情致与道趣之间并非截然对立、非此即彼。《曹风.下泉》——蓍(蓍草) 人们透过世间万物之显现特征,能够参悟出道的不同侧面,从整体上看阴与阳的循环往复,对立转化,才能对道之全体有所了解。此种智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动静、天人、内外、情理之间不偏执一端,而是崇尚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内外兼修,情理圆融。赏花与品茶,貌似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实际上又密合无间地统一在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小雅.白华》——菅 于是我们看到,古人赏花、品茶,看似孤立、简单的生活行为和审美活动,其背后却关联着生活观念和心态。所以说,插瓶花、赏瓶花和烹茶、品茶的实践内在的初衷和底蕴,是传统中国人对日常生活境界的追求。饮茶、赏花并不是纯粹为了“茶”和“花”,而是有茶外之旨、花外之韵,也就是前面说的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内外兼修,情理圆融的日常生活体验和境界。《陈风.东门之粉》——荍(锦葵) 艺术是带着气味的记忆,在诗中,在舞蹈,在画里,在乐声,在影像,如果没有生命的气味,如何能动人感己呢?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cd/9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范忠泽教授诊治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经验
- 下一篇文章: 文献解读珍龙醒脑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