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治淋证的理法,调理前列腺炎尿频尿急
一、定义 淋证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出自《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为淋证。 二、《黄帝内经》对淋证的认识 《内经》有记载,如:《六元正纪大论》载:“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基则淋”。 卯酉属阳明,卯酉年为阳明司天,亦即阳明燥气司天故气气急,少阳君火在泉,阳明燥气在上,少阴君火在下,阳气专令天气炎热,人则易患浮肿鼽衄,小便黄赤、淋证诸疾。 三、古代医家对淋的分类 古人对淋证的分类不一,按其临床表现不同,病因不同可概括为两类。从病因分类命名的有劳淋、气淋、产后淋、老淋。气淋有气虚气实,实证为气机郁滞、肝气郁结。虚证为肾气虚衰气滞日久、损气耗明、气化无权。劳淋是遇劳即发。产后淋是妊娠期或产后致淋。老淋是指年老体弱而患淋证者名为老淋。 四、湿热蕴结造成的淋证 多食辛热肥甘或者嗜酒太过,让成湿热,注于下焦而为淋证。湿热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如《金医心典·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云:淋病有数证,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砂质,尤海水煎熬而成盐也。”如湿恐下注膀胱,下阴不结秽浊之邪侵入下焦,誏成湿热而为热淋。或心经有热心火 移于小肠。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者,则为血淋。若湿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者,则为膏淋。 五、辨证要点 清代《颜松园医镜》说:“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漓”。历代医家多以五淋分别论治,五淋大多兼热,初病邪实,病久则虚,因此首当分辨虚实。 虚证 症状:有气虚下陷,阴虚火旺,中气不足症群或者遇劳即发。 病程:长,多属久病,寒证。 病理:肾虚不固,或脾肾两亏。 实证 症状:小便频数,热涩疼痛,窘迫难忍,尿色显红,如丝如条,或如米泔涩滞难下,或有砂石。 病程:短,多属新病,热证。 病理: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六、证候论治气淋 1.?肝气郁滞者:小便涩滞,少腹满痛,舌质青暗,脉沉弦。 2.?中气不足: 少腹坠胀,迫切作痛,尿有余力,面色晄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小便涩痛——气滞肝郁,膀胱气化不利。 少腹满痛——肝足厥阴之脉循行少腹,肝气郁于少腹膀胱气化不利故满筋痛。 少腹坠胀迫切作痛——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 尿有余沥——为气虚不能摄纳。 面色晄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皆气血虚弱之象。 根据辩证而予以立法 肝郁者,利气疏导。 气虚者,补中益气。 1.?肝气郁滞者用沉香散。 沉香、桔皮、当归、白芍、甘草理气养血柔肝。 石苇、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清热利尿通淋。 2.?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 加减:胸肋胀闷者,可加小茴香,青皮,乌药,以疏通肝气,如病久而不见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行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zz/12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田哥康养种植技术葡萄种植水肥管理方案
- 下一篇文章: 用四气五味防病保健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