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冬至
七律·冬至(下平一先) .12.22 时移日短又华年, 冬至临时进九天。 倦鸟荒林忧树折, 曲蚯冻土把身蜷。 偶逢瑞雪惊幽梦, 似觉溪流动缓弦。 洒扫庭除迎亚岁, 家家祭祖慰心田。 年12月22日,农历丁酉年十一月初五,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冬至。 这一天太阳黄经为(冬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所以古语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清人王之瀚作《九九诗》,把时令及当地民俗,写成九首绝句,其“一九”诗曰:“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资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 我国古时把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是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不那么寒冷。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周代已有祭神仪式,汉代起列为节令日,有贺节的风俗,又称“元旦”、“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据清《帝京岁时纪胜》载:“冬至,帝至南郊(圜丘)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谚云:“冬至馄饨汤圆面”。“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冬至的地位便不亚于新年。所以,文人墨客的“冬至”应景诗作非常多。下面选赏几首: 古代对冬至很是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每到冬至,他也不忘吟诗抒怀。笔者选出其有关“冬至”的三首七律,赏析如下: 小至/杜甫[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就是冬至前一日。诗圣杜甫看到冬至到来,年关将近,有感而发:天时人事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此时日长渐暖,离春天不远了;刺绣女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葭”,古代将苇膜烧灰放在律管内测示气候,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舒展;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年)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和诗人对春天的向往,这都反映出久处困顿之中的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第二年,也就是大历二年(公元年)冬至,诗人杜甫仍在夔州。节日的到来引起诗人对首都长安的怀念以及国破家散之后的迷茫怅惘。此时,距安史之乱已经十年,也是杜甫一生中最为跌宕起伏的十年,期间的辛酸苦辣,一言难尽。写下了下面这首《冬至》。通过饱蘸心血的诗句,我们大抵可以窥得诗人内心的渴望、失意与挣扎。 冬至/杜甫[唐]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诗中感叹:每年的冬至都是漂泊异乡,每天穷困愁病缠身,真是“草泥马”!站在江边,流水匆匆,我的容颜也衰老得不成样子,远方的乡亲走家串户正在欢度冬节吧?大雪后我独自拄着拐杖来到山顶眺望,但见山腰间偶尔露出些黄褐色的石头,不禁使人想起当年长安的紫宸殿(皇宫中殿名,皇帝听政之处)散朝时,官员们身上的佩玉在走动中叮当作响的情况;忆起这伤心的往事叫人心碎,放眼雪野烟树,山重水复,回到长安的道路,哪里还能寻得到呢? 诗尾的喃喃一问果成谶语,三年后的大历五年(年)秋,诗人杜甫五十九岁时客死湘楚舟中。有生之年,终究未能返回梦中呼唤了千万遍的长安。 至后/杜甫[唐]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后,即冬至后一天。诗中说: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远在成都思念洛阳。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所处闲官卑位的境况;金谷,指的是金谷园,(我曾在《二十四节气之·寒露诗话》里作过注释);铜驼,指的是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为什么突然地想念起洛阳呢,它并不是我的故乡啊。梅花欲开,讲的是眼前的景,是起兴;棣萼,据《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此二句,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梅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最后二句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三百多年后,宋代诗人黄公度读了杜甫的《冬至》,大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在《至日戏题天福寺》中引用了杜甫的诗,其诗云: 至日戏题天福寺/黄公度[宋] 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 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 去年冬至那天我在家里,招呼儿子准备冬酒,对着开放的梅花边饮边赏;今年冬至日,不仅无花也无酒,却还在路途中疲惫奔忙,也真是“草泥马”!卑位小官的我即将退休,怀着身处异乡的孤寂勉强吟诗:你难过什么呢——难道没看见杜甫他老人家,年年冬至时都“独在异乡为异客”吗? 同样地,南宋女诗人朱淑真,也喜欢杜老夫子的诗,她吟诵《小至》后,依韵和了一首: 冬至/朱淑真[宋]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时节伴随着好风,如同黄钟律管度量一样应时而至,阴气下降温和的阳气开始回升。黄钟就是给皇帝奏乐所专用之乐器。”《尚书》中又有“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注文曰:“律,谓十二律。……以之制乐而节声音,……以之审度而度长短”,所以,黄钟律管又作为度量衡(标准参照物),被司马迁等史学家褒誉为“万事根本”;冬葵的影子此时达到最长,梅花也试探着在小寒之前开放;“八神”占卜预示今年为风调雨顺之年。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对“八神”的崇拜“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游海上,都曾祭祀“八神”。“六管”吹灰也测示阳气上飞(见本文前《小至》诗注);已经看到岸边和风吹拂着腊月的柳条,长长短短好像萌动这春天的消息…… 邯郸冬至夜/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冬至夜,白居易33岁,时任秘书省校书郎。诗的大意是:出差途中在邯郸的客店里恰遇冬至节,人孤影单地抱膝呆坐在夜烛前——“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想来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著远行”的我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可以感觉到那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谒金门(词林正韵第四部) .12.22 轩窗伫。 帘外冷烟荒树。 忽见一枝窥牖户。 夕阳残照处。 小聚家中杯举。 更有寒香几缕。 笑傲风中唯不语。 只怕心已许。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yf/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牛人整理,广州1H周边游大全别再问我周
- 下一篇文章: 胃肾同补,同铸健康石榴日轮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