艸汉字的字元middot草木植物
○ ○ ○ ○ ○ ○ ○ ○ ○ 艸[cǎo] 艸,象形字,像刚长出来的两颗小草。今天“草”的意义,在古文字中就写作“艸”,泛指茎秆比较柔软的草本植物。 《說文解字·艸部》艸: 百芔也。从二屮。 段玉裁注:卉下曰:艸之緫名也, 是謂轉注。……俗以草爲艸。 一个「屮」,读若撤,是指草木初生。 二个屮的「艸」,是草的本字。 三个屮的「芔」,是卉的本字和草的总称。 艸和芔,是意思相互转注。 「草」本是艸的俗字,今天代替了「艸」,作为草的总称。 《康熙字典》引《廣韻》: 艸……隷變作艹。 艸,在隶变之后作为偏旁部首写作“艹”字头。凡从艹取义的字,多数是草本植物的名词。 以“艸”为偏旁的字 从「艸」的会意字: 卉/芔(艸的总名)、苗(未成熟的庄稼)、华(花)、芝(灵芝)、蓏[读若裸](草本植物的果实,在木曰果,在地曰蓏)、春(万物初生)、 以「艸」作意符的形声字: 1)名词: 植物各个部分的名称: 芽(植物新发的嫩芽)、萌(由种子萌发生芽)、茎(草本植物的主干)、葉[叶](草木的叶片)、芒(如麦芒顶端的针状尖刺)、萁(豆科植物的秸秆)、荚(豆科植物的长形果实)、蒂(花果与茎枝相连的部分)、芯(草木的中心部分) 不同种类的植物: 藻(藻类植物)、菌/蕈(菌类植物)、蘑菇、苔蘚(苔藓类植物,火山后最初生长的植物)、蕨(蕨类植物,叶端形似鳖爪) 藤(藤本植物的枝茎)、蔓(有攀援茎或缠绕茎的植物)、荆(荆棘,南方一种带刺的灌木) 球茎块根类植物: 芋艿(大叶块根)、莒(齐国称芋头为莒)、薯、荸荠、蘆[芦](芦菔/莱菔,今称萝卜)、葑(芜菁/蔓菁)、苽/蔣(茭白)、蒟蒻(魔芋) 水生植物: 苹(浮萍)、菱、藕(荷花的块根)、葦[苇](芦苇)、蒹葭(还没有抽穗的芦苇) 绿叶蔬菜: 蔬(菜也)、菜(可食的草)、葵(冬葵)、芹(水芹)、菠(菠菜)、莧[苋](苋菜)、芥(芥菜)、菁(韭花) 辛香类的蔬菜: 蔥/葱(辛辣味、管狀)、蒜(辛辣味的蒜头)、芫荽(香菜)、茴(茴香)、葷[荤](本义是指五种辛臭味的蔬菜:葱、蒜、韭、薤、芫荽) 茶/茗(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 野菜: 苦(苦味的野菜)、荼(苦菜)、薺[荠](荠菜)、蓳(旱芹,味甘)、薇(野豌豆)、菲(一种芜菁类的野菜)、萊/藜(野菜) 香草: 薰(香草)、蘭[兰](兰花)、蓀[荪](香草)、芸(芸香)、荏(白苏)、荀(传说中的香草)、蘄[蕲](川芎的苗)、茱萸 药草: 药(治病的草)、艾(艾蒿)、蔚(牡蒿)、蓬蒿、茯苓、茱萸、芡(芡实,鸡头米)、莎(香附子) 野草: 莠(狗尾巴草)、莩(草)、菩/萯(犯軷路祭时作为神主用)、苟(苟草。由苟衍生出:敬、警)、茅(白茅)、菅(菅茅)、莤(祭神行祼礼时在茅束上灌注鬯酒谓之莤[读作素]) 花:花(植物的花朵)、苞(本义是席草,后指花苞)、葩(花)、英(花)、芍(芍药花)、菊(菊花)、薔薇、茉莉、芙蓉(荷花)、荷(荷花的叶)、蓮(荷花的子实)、茄(本义是荷花的梗)、苕(凌霄花) 果:葚(桑实)、蔗(甘蔗)、芭蕉、葡萄、荔(本义是马蔺草,似蒲而小) 纤维植物:葛(最早用来织布)、蕉(未沤的生麻)、蒲(制席的水草)、莆(蒲草)、莞(水葱,可制席) 染料植物:藍[蓝](蓝草,青色染料)、茜/蒐(茜草,绛色染料) 其他:苑(畜养禽兽的地方)、茭(作饲料的干草)、薪/蕘(柴草)、繭[茧](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藉(籍)、藪[薮](大泽。) 姓氏, 如:范(草名)、董(一种叫鼎蕫的草名)、薛(藾蒿)、蘇[苏](紫苏)、蒙(菟丝子)、蔡(本意是野草)、蕭[萧](艾蒿),本来都是草的名字。 2)动词: 藝[艺](种植)、莳(移栽)、落(艸曰零,木曰落)、蕰/蕴(积聚)、茨/葺(以茅苇盖屋)、盖/苫(用茅草编排覆盖)、藩/蕃(屏障)、茹(饮马)、蒸(本义是麻去了皮的秸秆)、蓄(积蓄)、蘸(在液体或粉末中沾一下)、蓐(陈草复生而繁缛)、若(顺从)、蓬(蓬松,本义是蓬草)、芻[刍](割草。由刍衍生出:趋、雏、皱)、葬(人死后掩埋于草丛之中) 3)形容詞: 形容初生: 茸(初生的草又细又柔软)、茁(初生的草健壮的样子) 形容芳香: 芬(香气)、芳(花草的香气) 形容茂密: 茂/萋/茬/荟/葆/兹/蔼(草木繁盛) 形容枯萎: 萎/蔫(枯萎、凋谢) 其他: 萃(草木丛生)、苍(草色)、薄(稀薄,但本意是密集丛生)、藉[借](狼藉)、蔭/荫(树阴下)、苛(杂乱的小艸)、蔽(被小草遮蔽)、藏(把谷物藏匿起来)、荒/芜(弃耕而荒废) 有的字虽然有「艸」的偏旁,但是并不从「艸」的部首,与「艸」也没有关系。 如:萬[万](蝎子的象形字)、蔑(从苜,本意是眼睛疲劳了看不清)、夢[梦](瞢省声,睡觉时作梦)、蕩[荡](汤声,本意是洗涤)、孽(薛声,本意是庶子)、茫(芒声,本意是水势茫茫) 幕、慕、墓、暮、募、摹,都是以“莫”为声符的字,与「艸」也没有关系。 有些字本身并不从「艸」,而是在简化之后写成了艹字头。如: 模範的範写成了“范”。“範”的本意是古时候出行前祭祀路神的仪式,叫「範軷」。“範”后来的常用意是铸造金属用的陶范。而“范”的本意是草。 舉薦的薦写成了“荐”。“薦”的本意是牲口吃的草,而“荐”的本意是草席。这两个字在先秦就已经混用了。今天的常用意是推荐。 節約的節写成了“节”。節的本意是竹节。 一些“炏”(炎)字头的字,在简化之后写成了艹字头。如:螢火蟲的螢写成了萤,軍營的營写成了营,勞動的勞写成了劳,黃鶯的鶯写成了莺,光榮的榮写成了荣,它們都与「艸」没有关系。 屮[chè] 屮:象形字,像小草刚刚出生向上生长的样子。 《說文解字·屮部》屮: 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 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 徐鉉〖注〗:丨,上下通也, 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屮」如今不单独使用,只用作偏旁。凡从「屮」取义的字都与花草向上长有关。 从「屮」的会意字: 屯(像草木初生时的艰难状)、 毒(毒草滋生)、 熏(烟火向上冒)、 省(省视、察看)、 壴(竖着陈列的乐器)、 木(树木也是冒地而生)、 奏(双手奉上)、 妻(男子的配偶) 以「屮」作意符的形声字: 每(草木旺盛生长)、 ?(旌旗上的旒) 草[cǎo] 草,是个后起字,原是“皂/皁”的本字,本义是栎实,古时候用其壳斗煮汁,作为黑色染料。 在「艸」用作偏旁之后,便假借“草”来泛指草本植物,而本来栎实的意思,则另写作“皂”来表示。 《說文解字·艸部》草: 草(皂)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聲。徐鉉〖注〗: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别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以染帛,爲黑色,故曰草。 段玉裁注: 按此言櫟者,卽栩也。陸璣云:栩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爲杼,或謂之栩,其子爲皁,或言皁斗。其殻爲汁,可以染皁。今京洛及河内多言杼汁,或云橡斗。......假借早晚字爲之。 文献选读 《詩經·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喓,虫鸣声。趯[读若替], 昆虫跳跃的样子。 阜螽[读若中],即蚱蜢。 跳跃的蚂蚱在喓喓地鸣叫。 没见到夫君,心中忧郁。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零,凋零落下。 漙[读若团]:露珠丰沛。 瀼[读若瓤],露水很多。 郊野的蔓草挂满了露珠。 《詩經·小雅·谷風》: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山上的草无不烧焦,树木无不枯萎。 成语典故 01疾风劲草“ 《後漢書·王霸傳》: 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 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 在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刘秀也起兵反抗王莽,但一路都十分艰难,原来的很多门客都渐渐离去,只有王霸始终如一地跟随着他。刘秀十分感叹,他这时才意识到:经过猛烈大风的吹袭,才知道哪些坚韧的草挺立不倒。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能考验出一个人的意志和节操。 END文字 青枫爷爷 排版 陨桃 图片 资料图 音乐 徐梦圆《China-C》 青楓爺爺感恩您为“薪火传承”的添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yf/5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11月植物图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