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不惊地米菜

尔也

地米菜,学名荠菜,是一种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白色的小花如一粒粒碎米花,故俗名地米菜。

一进正月,路边田角就蔓生出一兜兜叶如锯齿,或翠绿或黄褐,贴地而生的地米菜。茂密处像铺地锦似地将早春死气沉沉的遍地枯黄,浸染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这时候,一些城里妇女纷纷外出踏青,顺便剜一把地米菜回家或炒或蒸或凉拌,特别是作饺子馅,味道极鲜,故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

转眼间,地米菜抽苔开花了,那些城里人(大多为知识女性)就到郊外扯几把地米菜回家煮鸡蛋,据说吃了能明目祛毒,因而又有“三月半,地米菜煮鸡蛋”的说法。郊区农民也投其所好,将老地米菜扯了缠成一把把,进城去换几个小钱。

地米菜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人体必需其他微量元素。地米菜包饺子煮鸡蛋虽然别有风味,但城里人都是当作一种野菜应景似地尝尝鲜,正儿八经的待客大席是不用地米菜的。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我们视作野菜的地米菜,在古代却是五大蔬菜品种之一。

古时候蔬菜很少,常见于文字记载的主要有五种:葵、藿、韭、菘、荠。葵,即冬葵,俗称冬苋菜,嫩叶可食,我小时候吃过,现在很难见到了;藿,是黄豆苗的嫩叶,不是豆芽;菘就是白菜。荠菜之名最早见于《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说其实荼并不苦,甘甜如荠菜。到了宋代,荠菜仍然是人们常食并十分喜爱的一种主要蔬菜。苏东坡称赞它“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陆游夸它“寒荠绕墙甘若饴”;辛弃疾对荠菜特别钟爱,留下了“城中桃花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名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封闭的农业社会也逐渐开放,出现了频繁的地域性的交流。如孔子周游列国,王昭君、文成公主、蔡文姬与少数民族和亲,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通道,大批外地、外国的蔬菜新品种不断引进中原。这些古老的生长期短产量低的葵、藿、荠就从荣耀了几千年的蔬菜霸主地位上退下来了。虽然屈居于偏僻山野,失去了昔日的显赫,由于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与世无争地不断繁衍生息,一代一代地生长着,奉献着。

不知是不是适者生存的原因,葵如今很难见到了,但地米菜却还是旺盛地生长着,遍地都是。

它株型矮小,往往匍匐于河滩山坡蒲公英的枝叶和野月季的藤蔓下,或者菜园里白菜、萝卜的株棵间,可怜地分享一点人家受用不完的“残汤剩水”和筛洒下来的稀疏阳光,从不显山露水,也出落得油光水滑,风姿绰约。

它生长期短,农历十月发芽,一进正月,躯体刚刚发育完全,就匆匆地抽苔、开花、结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大批蔬菜收获后翻田整地,或荆棘茅草成材人们挥刀舞镰时,它们的种子已提前悄然落下,抑或被温暖的春风捎去,为后代去寻觅另一片乐土,让子子孙孙不断地繁衍兴旺。

它的花很小,像一粒粒雪白的碎米,又像银河系里的点点繁星,毫不惹眼地在春天百花编织的五彩锦绣中充当了一个填空补缺的点缀。

种子的休眠期长达一年。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辉煌后,安然地钻进泥土隙缝酣眠,慢条斯理地调整五脏六腑,完成营养积淀,待适当时机再将新生命送出地表。它也知道优生优育啊!

近些年来,人们的食物偏好开始向环保、绿色、健康转变,地米菜似乎又成了香饽饽,这个隐居近千年的默默无闻者又被人们抬出来了。下乡挖地米菜的人多了,市场上也有野生地米菜出售了,一时红红火火,沸沸扬扬。

价值高,据中医药典记载:全株入药。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的功效。其杆与花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头晕目眩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荠菜含有酰胆碱、谷甾酸和季胺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血液及肝里的胆固醇和甘油酸脂的含量,还有降血压的作用。所含的登皮甙能消炎抗菌,对糖尿病性的白内障有很好的疗效;二硫酚硫酮还具有抗癌的作用。看来,地米菜浑身都是宝啊!

生活富裕了,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地米菜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且又是经科学证明了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股地米菜热。如今,上海正在进行人工种植试验,有些地区也在仿效,好像挺火热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保健食品,还是为了取巧牟利呢?中国的事就是这样,本来是很好的东西,一经人为炒作,农药、化肥、激素铺天盖地而来,地米菜自己倒先病了,还怎么给人治病呢?这样的教训还少吗?要知道,真正的好事实事往往是在无声无息中静悄悄地办成的。如果为了牟取私利折腾来折腾去,地米菜就不是地米菜了。

地米菜就是地米菜,捧它也好,贬它也好,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几千年来,居庙堂之高不骄不奢,处山野之僻无怨无悔。不论世上如何闹腾,它总是蜗居一隅,以上帝赋予的原生态无声无息地生长着,繁衍着,总不想与热闹的世界沾边……

(责编:风雪林)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尔也:一个日本遗孤的天门岁月

尔也:忘不了的曾万家台

尔也:曾家祠堂的回忆

尔也:一个日本遗孤的天门岁月

公号往期文章链接:

萧兴国:百年源流说花鼓

一天一曲:渔薪的小戏园子

范齐家萧兴国:天门是个戏码头(外二篇)

张明:我的县长老师

曾冰之:寻找外公

辋川书童:濛雨依风入梦来

舟帆:“五七指示”下的城关中学往事(-)

小熬浆糊:说短论长道楹联(下篇)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jg/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