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魁医案十一
例二朱某,男,47岁。 初诊∶年2月14日。 主诉及病史∶头晕倦怠一年。一年来感到头痛头晕,口干无力,头皮出血。血压由80/60mmHg升至~/90~mmHg,血红蛋白由g/L至g/L,红细胞(5.77~6.13)×/L。骨髓片显示∶增生明显活跃。外院诊治时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诊查∶面色红,舌质胖暗,苔黄褐色腻,脉沉弦略数。 辨证∶肝热上冲,瘀血内滞。 治法∶清热平肝,凉血活血化瘀。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味。 银柴胡12g栀子10g黄芩15g黄连6g泽泻15g龙胆草15g川芎15g红花9g三棱18g莪术18g鸡血藤30g白茅根30g桃仁9g藕节30g芦荟2g丹皮9g金银花25g青黛3g(分冲服下) 二诊∶服上方药23剂,头晕痛大减,头皮出血止。复查红细胞4.7×/L,血红蛋白g/L,血压/60mmHg。便溏、乏力加重。脉沉细,舌紫暗,苔黄褐腻。宗上方去芦荟,减龙胆草为9g,加党参15g、黄芪18g。 三诊∶年7月6日。服药三个月,头晕痛胀基本除。血红蛋白g/L,红细胞4.6×/L。宗上方,每周服药3剂。 四诊∶年10月4日。服上方药十余剂,自以为病愈停止治疗两个月。复查血象又有回升,二十天前自动恢复治疗。今查血红蛋白g/L,红细胞4.5×/L。嘱间断性治疗维持一年。 此证乃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使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增高、血黏度增大,病人自觉头胀头痛头晕、口苦咽干,便秘,衄血,血压升高,舌质胖暗有瘀斑点,脉沉细弦。属中医肝热、肝火、瘀血范畴,为实证,须使腑气通、实热外泄方可取效。但它又是慢性病,不可过伤气血,不可大泻久泻,使其便稀即可。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肝胆经实火湿热、瘀血明显加重者,用桃红莪棱之品;阴虚者加元参、麦冬;衄血重者用白茅根、藕节、丹皮等;脾虚无力者加参芪;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不降者加草河车、连翘等。青黛是治疗本证特效药味之一,可在他药煎成去渣后加青黛12g再煎15分钟(若冲服则用3g)。病情好转后不可骤然停药,可两三日服药一剂维持治疗一年以上。郭士魁大夫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五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十一、养阴、清热、利湿法治愈慢性肾盂肾炎一例 姜某,女,30岁。 初诊∶年8月3日。 主诉及病史∶低热一年,间断高热三个月。年9月开始低热,体温37.2~37.7℃,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经中西药治疗近半年,体温不退。年6月7日,体温突然升至39.8℃,伴寒战。外院诊断为上感。治疗数天体温下降。7月11日又出现类似高烧,两日来寒战高烧,头痛头晕,全身肌肉酸痛,时有恶心纳差,口干,手足心发热,便溏,尿频,无尿痛尿急。肝功正常。胸透正常。血象∶白细胞17×/L,分类∶中性粒细胞0.59,淋巴细胞0.36。尿检∶蛋白(—),红细胞10~15个/HP,脓球5~6个/HP。尿培养∶大肠杆菌。西医诊断为发热待查,慢性肾盂肾炎。按此治疗,高热不退。 诊查∶体温39℃。舌胖苔黄薄,脉沉细。 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养阴清热利湿。 处方∶元参15g生地黄15g瞿麦12g冬葵子12g黄芩10g萹蓄10g木通3g滑石18g双花12g甘草10g车前子15g(包) 二诊∶8月12日。进前方药2剂,体温渐退,现仍37~37.6℃,自感疲乏无力,轻度腰酸,无尿频尿急等症。脉细无力,舌苔薄白。宗前方加减∶ 生地黄18g当归12g元参20g山栀子10g丹皮12g黄芩10g柴胡12g木通5g冬葵子15g双花15g滑石15g 上方加减服药20剂,体温37℃左右,病情明显好转,食欲增进,尿培养无细菌生长。再以前方加党参15g继服。自10月2日起体温正常,无自觉不适,血、尿常规正常,尿3次培养阴性。观察一个月无反复现象。 发热是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均可伴发热。发热分内伤与外感两大类。无六经形症者为内伤发热,其治疗原则是有是证而用是药,不拘泥一方一药。病机转了应易法更方。本例低热一年,间断高烧3个月。症见精神倦怠,口干,手足心热,时有便溏或尿频,舌胖苔黄,脉沉细,故以湿热内蕴论治,以元参、生地养阴;黄芩、双花清内热;瞿麦、藕蓄、冬葵子、木通、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此方加减共服药50剂而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9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开复病中7个感悟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
- 下一篇文章: 湿气重的人,哪些水果不能吃吃得多越易积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