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马蹄又名荸荠,它是一种可多年采收的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球茎富淀粉,供生食、熟食或提取淀粉,味甘美;也供药用,开胃解毒,消宿食,健肠胃。有极好的医疗保健效果,是很多人喜爱的食物。我们虽然知道它,但是你们知道它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吗?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详细种植管理要点吧!一、种植时间马蹄它是一种喜温、喜光、喜湿性植物,所以它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较高的温度以及充足的光照,那么种植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尽量早播,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它的产量,一般情况最好是在早稻收割完之后就立马进行栽种,时间一般是在七八月份左右,最晚不能超过十月份,不然会严重影响种植的产量。二、选地要想种植好马蹄,选地极为重要,马蹄喜欢肥沃疏松、光照充足、的水田,而且要保证水田的水源要充足,排灌方便。选好良好的水田后,施入适量的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做基肥,保持土壤肥力,再用钉耙将其和土壤混合均匀,同时也疏松土壤。三、育苗马蹄使用球茎进行繁殖的,繁殖前选择个头大、饱满无破损、表皮光滑、芽头粗壮的球茎作育苗种。种植前可用消毒灭菌药剂浸种10-24小时,捞出晾干,合理的控制株行距,将其芽头向上按入淤泥中即可。播种后覆盖稻草或凉席,保湿保肥,以利出苗,播种后要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另外浇水要小心,不要将球茎上的土壤冲掉。出苗后要慢慢的揭开凉席和或稻草,使幼苗适应高温强光环境。四、适时定植一般早水马蹄在苗龄45-70天定植,而晚水的在苗龄一月左右定植,定植时要控制株行距cm。主茎株丛苗和分株苗即可作为定植苗,定植深度以栽稳为宜,定植时如果幼苗过高,则要割掉一部分的梢头,只留取25-30cm即可,这时为了避免过高易折断或者受风力原因而倒伏。五、栽种密度在栽种的时候我们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栽种的密度,如果栽种的密度太大,那么马蹄的产量也就不会高,但栽种的密度太小,土地资源有没有的到充分的利用,所以一般会按照行间距三十到五十厘米、株间距三十到三十五厘米左右进行栽种。其次就是在栽种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栽的太深同时也不能太浅,太深到时不好采收,而太浅则容易发生倒苗的现象。六、肥水管理马蹄的肥水管理极为重要,首先要水层的管理,早水马蹄在初期水位要控制在2-3cm,随着它逐渐生长,加深水位至7-10cm。而晚水马蹄在定植后要了解灌水到6-8cm,而到了结球期,则要降水位到3-5cm,到了冬季要保持1-2cm的浅水位越冬。到了生长期时,要多追加化肥溶氧,促进马蹄的根茎部生长,到了生长后期,则要不定期的追加有机肥,但是不宜过多,以免植株徒长。七、病虫害防治马蹄病原性病害有秆秸病、枯萎病、茎腐病等,可采用多菌灵或五氯硝基苯药剂喷洒防治;生理性病害会使马蹄出现红尾,应增施硼砂、硫酸锌等元素。1、病原性病害荸荠的病原性主要有荸荠秆枯病、荸荠枯萎病、荸荠蹄茎腐病,这三种病害的一般在9-10月盛发,也有植株多种病害交叉感染。荸荠秆枯病又叫荸荠瘟,植株在染病后不结荠或结小荠,影响产量,病情严重时可能会绝收,发病时茎杆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扩大,最好茎秆枯死倒伏。荸荠枯萎病和荸荠秆枯病类似,发病时茎杆出现灰色的枯斑,有凹陷,病斑会扩大融合,当对种植的危害较少,还能正常生长发育。荸荠蹄茎腐病发病时也状茎枯黄,植株茎杆短而细,出现暗灰色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出组织变软易折断,当湿度较大时,病变处腐烂。防治方法:病原性病害以预防为主,前期做好土壤的消毒灭菌工作,减少病原,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轮作方法,合理轮作,减轻病害程度。发现病害后及时防治,秆枯病和枯萎病可用50%多菌灵倍液搭配其他药剂喷洒防治,而蹄茎腐病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倍液喷洒防治。2、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红尾现象,发病时症状表现为红尾不干苗,或者顶端的一节茎杆出现干枯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时轮作,土壤缺乏硼、锌、铁等微量元素。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在施肥时可加入硼砂、硫酸锌各2kg,可预防此病害发生,发生后可用磷酸二氢钾兑水稀释后,喷洒叶面肥,效果极佳。3、虫害荸荠的虫害较少,主要虫害是白螟,白螟一般是三四代幼虫危害荸荠,幼虫会蛀食在病情茎杆中,造成荸荠预防和水分运输受阻,最后导致茎杆腐烂,造成减产,降低品质。防治方法:冬季时对稻田灌水,将越冬的螟虫淹死,减少虫源,虫害盛行期,可用除虫药剂进行防治,当腰注易用药剂量和浓度,以免危害荸荠生长,也可利用它的天敌赤眼蜂和红蚂蚁防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11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魂归利川佛宝山悼黄连之圣天麻之父徐锦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