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妇科用药经验发微下
导读:衷中参西的张锡纯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今天就一起学习张锡纯先生治疗妇科病的几则用药经验吧。 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学验俱丰,又善创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风行全国,被人誉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至今仍为医林所推崇。 张氏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上均有重大建树,本文拟就其妇科用药经验作一探讨。 03菟丝大能补肾,益精固胎之力最优 张氏所拟的寿胎丸,是防治滑胎的经验名方。 本方以菟丝子为主药,用意十分明确。张氏谓:“胎在母腹,若果善吸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菟丝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 他择用是药治疗滑胎,并非光凭文献所载,更由屡经实验、反复筛选所得出,诚如他自己所说:“愚于千百味药中,得一最善治流产之药,其为菟丝子乎”。 他对寿胎丸之效果,亦十分自信,尝谓:“凡受妊之妇,于二月之后徐服一料,必无流产之弊。此乃于最易流产者屡次用之皆效,故敢确信其然也”。 的确,现今临床也证实本方对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有较满意的疗效。如有人报道用寿胎丸加减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滑治例,结果痊愈例,无效10例,总治愈率达91.5%。 通过病例和疗效分析,认为此类病证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肾。因肾为冲任之本,胎之所系,肾虚则胎失所养,胞失所系,故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由此而作。而寿胎丸功在益肾固胎,是以有效也。 04紫石英温暖血海,胞寒不育效堪夸 张氏谓:“愚临证实验以来,凡其人素无他病,而竟不育者,大抵因相火虚衰,以致冲不温暖者居多”,因思《神农本草经》谓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遂拟温冲汤(生山药、当归身、乌附子、肉桂、补骨脂、小茴香、核桃仁、紫石英、真鹿角胶)一方,主治妇人血海虚寒不育。 方中重用紫石英至八钱,取其“性温质重,且又色紫似血,故能直入冲任以温暖血分,俾妇人易于受妊”。 如一妇人婚后十年未育,求治于张氏。询之生平最畏寒凉,热时不敢食瓜果,月经大致调和,偶或后期二三日。 辨证为下焦虚寒,疏以温冲汤,重用紫石英六钱,服药30余剂,而畏凉之病除,后数月遂孕。 可见张氏用紫石英治血海虚寒不育,既本诸古代文献,又得之临床实验,言而有据,信而有征,足资临证效法。 我院妇科主任医师裘笑梅老师对肾阳不足型不孕症的治疗,恒用经验方桂仙汤加减,方中亦用紫石英15g,常能应手取效。 05代赭石镇逆下气,催生下胎功可嘉 代赭石重坠下行,《神农本草经》谓其能坠胎。 张氏对此药的性能,深思熟虑,精研细究,认为其“性至和平,虽重坠下行,而不伤气血”,用于难产,或胎死腹中,能收催生下胎之奇效。 所制大顺汤(野党参、当归、生赭石)一方,即以此药与参、归配伍,惟本品之剂量独重。 对其方义,张氏指出:“产难者非气血虚弱,即气血壅滞,不能下行。人参、当归虽能补助气血,而性皆微兼升浮,得赭石之重坠,则力能下行,自能与赭石相助为理,以成催生开交骨之功也”。可见赭石是方中之主药,催生下胎,赖此以建功。 张氏称:“自拟得此方以来,救人多矣。放胆用之,皆可随手奏效。” 如治一妇人临产交骨不开,困顿三日,势甚危急。投以大顺汤,一剂而产。他医用其方,亦证实效果卓著。 如崔姓医曾治一产妇,临盆四日不产,胎气上冲,神昏不语,呕吐不止,危险万分。病家以为无法可治,殓服备妥,待死而已。 崔疏以大顺汤原方,加冬葵子二钱,炒爆作引。服后呕吐止,气息顺,精神已明了。迟半日,胎犹未下,续服原方1剂,胎虽下而死,产母则安然无恙。 还须提出的是,张氏对妊娠恶阻的治疗,遇上下关格不通之重证,认为“非大力之药不能挽回”,当遵《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果断地择用赭石,借其“镇逆之力,以折其上逆之机,气化乃适得其平”。 如治一恶阻患者,连连呕吐,五六日间勺水不入,大便亦不通行,自觉下脘结疼,服药后须臾吐出药液。 张氏认为此证若结不开,危在旦夕。遂单用赭石二两,煎汤饮下,病人觉药至结处不能下行,复返而吐出。 继用赭石四两,又重罗出细末两许,将余三两煎汤,调细末服下,其结遂开,大便亦通,自此安然无恙,至期方产。 此等危急之证,如是投剂,若非洞悉病机,熟谙药理,断难有此作为。张氏胆识过人,于此可见一斑。 此外,张氏对鹿角胶治血瘀冷积之经闭癥瘕,白头翁治湿热之带下,以及没石子治带下兼具开涩之长等等,均有独特的经验和精妙的论述,为临床用药开无限法门,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综观上述,张锡纯在妇科用药上经验宏富,颇多发挥和创新,对今天临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盛玉凤》,盛玉凤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0。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cd/6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宁业堂中药绝学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练丨执业药师考生每日必做练习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