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菜白菜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讲完萝卜,不说说白菜,说不过去。 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有已经炭化的植物籽实,经鉴定是白菜籽和芥菜籽,距今约有年至年。这说明白菜产自中国,历史悠久。 奇怪的是,拥有如此资历的白菜,却长期销声匿迹,直到三国时才出现,那时它的名字叫“菘”。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时期的《吴录》:“陆逊催人种豆、菘。”南朝齐时的国子博士周颙,辞官隐居于现在南京的钟山,文惠太子问周颙“菜食何味最佳”,周颙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里的“菘”,就是白菜。为什么叫“菘”?陆游的爷爷陆佃在《埤雅》中做了解释:菘性隆冬不彫,四時長見,有松之操,故其字會意。原来是看到冬天大白菜也能生长,有松树的风格,所以叫“菘”。 说冬天大白菜不凋谢,这应该是指江南一带。虽然白菜对低温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但气温在-11℃左右时,则会遭受冻害。在北方,11月中旬以后,大白菜基本停止生长,必须尽快收获,否则就会冻伤,这不符合“隆冬不彫”的描述。可以这么说,南朝时,白菜还是生长在江南一带,之后才陆续北上,而白菜也因此不断改良,适应北方寒冷气候。 三国之前,不见白菜身影,倒不是北方不适合种大白菜,而是那时北方有一种菜很受欢迎,叫葵菜。所谓葵菜,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冬葵,就是滑菜,广州叫潺菜。它在我国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出现过,《诗经·豳[bīn]风·七月》中说:“七月烹葵及菽[shū]”,葵就是葵菜,菽就是大豆。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菜的概念,列出葵、韭、藿(就是豆苗)、薤(xiè,就是蕌头)、葱五种蔬菜,葵菜位居第一。西汉时成书的《急就篇里》列出了十多种蔬菜,葵菜也位居首位。在缺油的年代,富含黏液质,煮后滑溜溜的葵菜受欢迎,这可以理解。 唐代食疗学家孟诜就说过“北无菘菜,南无芫菁”,这说明白菜在唐代还未北伐,改变这一状态缘于气候变化。气象学家考证,大约在公元年左右,也就是我国元朝统治时期,我国境内出现了大降温,称“小冰河期”,气温下降,低温时间延长,这样导致北方原本种植的葵菜无法适应更加寒冷更加漫长的冬季,北方农民纷纷选择更加耐寒的白菜。更高的产量、更好储存、更加好味,这让白菜趁机登上了百菜之王的地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食之。” 在元代白菜成为菜中主角之前,白菜也还是很受欢迎的。苏东坡就说“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把白菜比作羊羔、猪肉和熊掌。而范成大则把白菜写绝了:“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更无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这些都多少有夸张成份,史上白菜最大粉丝,当算齐白石老先生,他一生最喜爱画白菜。并为白菜题有“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百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中之王,何也?” 物以稀为贵,还未在北方广泛推广的白菜,文人还乐意这个“菘”那个“菘”几句,到了元朝之后,白菜成为头号当家菜,还叫什么“菘”啊?于是直呼其为白菜,叶菜中它偏白,故名。尽管名字诗意全无,但胜在贴近生活, 白菜能够成为菜中之王,除了便宜、方便,还有一个美食因素,就是不串味、易入味。不串味,就可以百搭。易入味,做法就多样。在缺油少肉年代,这种优点很重要!对现代人来说,白菜更是一种健康菜。每百克白菜中含9.4克膳食纤维,对于主要成分是水的白菜来讲,含量不低。吃进肚子既有饱足感,还不被人体吸收,妥妥的减肥食品;富含维生素C,可以阻止皮肤黑色素的沉淀,响当当的美容食品,前提是凉拌吃,因为维生素C遇热会被破坏。所含烟酰胺也是美容神器,人体缺少烟酰胺,皮肤会变粗糙。至于钠、镁、磷、钾、钙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含量也算高。 白菜比较耐寒,喜好冷凉气候,因此适合在冷凉季节生长。当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有利于糖分的合成,所以经过打霜的白菜特别甜。白菜适于栽植在保肥、保水并富含有机质的壤土与砂壤土及黑黄土。符合以上条件种植出来的白菜,就是优质产品。山东胶州大白菜、北京青白、河北徐水黄心大白菜、东北大矮白菜、山西阳城的大毛边等。南方的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都是优良品种。 大白菜含水量多,细胞之间气孔较多,稍为挤压或烹煮,水份流出,其他味道就进去了,所以很容易入味。 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提到“此菜以北方来者为佳,或用醋搂,而加虾米煨之。一熟便吃,迟则色味俱变”。袁枚在这里说了两种做法:醋溜白菜和虾米白菜。其实白菜并没那么难侍候,袁枚所说的一熟便吃,是为了吃到脆,但入味就会差一些。如果煮的时间长一些也没问题,白菜叶绿素很少,不存在长时间烹煮导致变色问题,相反,长时间炖煮,白菜的水份先出来,其它汤汁再进去,这更好吃。 也许是白菜太家常了,要做出比家里做的更好吃的白菜并不容易,况且卖不出好价钱,稍为上档次的餐厅,一般都不上白菜,城中一记味觉的鱼头炖白菜,是我一位同学要求他们做而且每到必吃的,很是入味,确实好吃! 还是说回白菜多次出场的南齐,据《南齐书·武陵昭王萧晔传》记载,大司马王俭去拜访武陵昭王萧晔,“晔留俭设食,盘中菘菜、鲍鱼而已”,这个鲍鱼,可不是现在的鲍鱼,而是咸鱼。萧晔是当时齐武帝的五弟,史载此人长得又帅,又善骑射,还是围棋高手,但就是爱发牢骚说怪话,不受武帝待见。武帝外派他出任江州刺史,这是个肥差,考虑到他出外镇,武帝想把萧晔的房子分配给诸皇子。晔曰:"先帝赐臣此宅,使臣歌哭有所。陛下欲以州易宅,臣请不以宅易州。"这么不听话,武帝在他到江州百余日后,借别人告发,把他免了职,“征还为左民尚书,俄转前将军,太常卿,累不得志。”有一年冬至,各王都到宫里与武王贺节,唯独萧晔缺席,等到聚会散了,武帝回到后殿,他才珊珊来迟,问他原因,他说家里的牛老弱病残,拉不动车,他是走路过来的。一个怪话连篇的人,日子自然好过不到哪去,所以请大司马王俭吃饭,只能咸鱼白菜。管不住嘴巴,还想吃香喝辣?这个道理,古今通用!(文中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zz/5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学经典神农本草经middot
- 下一篇文章: 怎么让你的1个小时,比别人练得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