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玉龙村把药材变药财,特色中药种出
时过立冬,天高云淡,暖意融融。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大足区玉龙镇玉龙村,只见宽敞平坦的公路四通八达,川芎、石菖蒲、枳壳等中药材长势喜人。“我们种植的余亩川芎和余亩白芨都将在明年5月迎来丰收。”玉龙村党支部书记、重庆圣草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弟刚告诉记者,全村种植中药材已有3年,也是摸爬滚打、攻坚克难的3年。▲玉龙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内,成片的川芎长势喜人。记者周传勇摄/视觉重庆年,王弟刚怀着满腔热情带头成立了重庆圣草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流转了余亩土地。“本以为只需要种下去再简单打理下就行了,结果经验不足收成惨淡。”王弟刚说,第一年种植的川芎亩产仅斤左右,如今川芎的亩产达到斤至0斤。这一转变缘于种植技术的完善。“此前一直从事建筑行业,我对中药种植知之甚少。”王弟刚说,为弥补这一短板,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团队,通过一次次试种,总结什么时候浇水、如何配置肥料、如何施肥等。▲玉龙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内,成片的石菖蒲、枳壳长势喜人。记者周传勇摄/视觉重庆同时,玉龙镇还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每年研究所都会对镇内的中药材种植人员进行50次培训,并培育6个道地中药材品种。”玉龙镇党委书记李世友说,这既能为中药材种植培育充足的人才,也能保证全镇药材种植品种紧跟发展需求。“有了专家团队的支持,我们走好了中药材种植的第一步。”王弟刚说,劳动力不足是阻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另一大桎梏,“浇水、施肥这些工作是体力活,而目前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很吃力。”“近两年来,我们投入多万元建设中药材养殖基地,其中就包括浇水设备,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王弟刚说。随着基地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周边村镇也迎来了可喜的变化。“基地以玉龙村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周边的黄桷村、清源村以及拾万镇、三驱镇、宝顶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共流转土地3亩。”王弟刚说,通过土地平整、道路硬化,已经建成25公里产业路,不仅村子靓了,村民收入也多了。据统计,今年以来,基地已加工枳壳吨、车前子50吨,产值余万元,带动多人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2万余元。此外,中药产业还盘活了闲置土地,可为村民们带来多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中药材目前是全镇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最优品种,提升药材品质,并着重发展特色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李世友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zz/11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种野草长得高,名叫苘麻,有很多用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