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
北京市师大附中-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有五道大题,25道小题。考试时长分钟,满分分。 一、基础·运用(共17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时逢立春,开幕式盛典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用“中国式浪漫”美学惊艳了世界。开学后,同学们对二十四节气展开了研究。 (一)研究小组观看了纪录片《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请根据下面解说词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家喻户晓,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与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它体现着大自然的_____(zhì)序感。3月21日春分节气,从惊蛰到春分,大自然逐渐变得有声有色。 从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之中气温攀升速度最快的时节,雨水明显增多,在温热阳光的催逼下,那些枯燥了一冬的繁枝上,渐渐布满了层层叠叠的红及烟气淋漓的白,于是处处燃烧起来,成为一年中色调最斑(lán)_____的季节。 清明在公历4月5日前后来临。天地之间,温暖晴和,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此外,清明还是一个妇(rú)______皆知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会祭奠先祖、踏青郊游。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南方,柳絮飞落,牡丹吐蕊,芳草(qīqī)______,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此去经年,谷雨之后便要开始告别这一年的春天了,那即将迎来的夏天,定会是一场别致的体验,生活便要如此,总是对未来的美好充满着期待,偶尔甚至会心潮澎湃。 1.文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攀升pān淋漓líng祭奠sì澎湃pài B.攀升pān淋漓lín祭奠diàn澎湃pài C.攀升fān淋漓líng祭奠sì澎湃bài D.攀升fān淋漓lín祭奠diàn澎湃bài 2.文中画线处的字形填写无误的一项是() A.轶序斑斓妇儒皆知芳草凄凄 B.秩序斑澜妇孺皆知芳草萋萋 C.秩序斑斓妇孺皆知芳草萋萋 D.轶序斑澜妇儒皆知芳草凄凄 3.一位同学对上面文段中“家喻户晓”的“喻”字不太理解。读了下面这则材料后,他推断出了“喻”的意思是_________,并结合文段内容,理解了“家喻户晓”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 4.在观看纪录片时,大家发现了几幅与清明相关的书法作品,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张旭作者:李斯作者:黄庭坚选自《张猛龙碑》 A.张旭作品的书体是上述书法作品中出现最早的书体。 B.李斯的隶书古朴典雅、挺拔秀丽,体现了清明历史悠久的特点。 C.黄庭坚的草书潇洒飘逸,气韵生动,传达了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时的轻松愉悦。 D.《张猛龙碑》为楷书,横平竖直,笔画清晰,体现了清明节气“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特点。 (二)同学们阅读了我校邓虹老师的《跟着农历走一年——校园二十四节气纪实》一书,感受附中的节气之美。 5.阅读下列文字,选出修辞手法判定及分析全部正确的一项() A.春分的朝阳逐一叫醒了附中校园里的所有植物,让那些爱开花的开花,想长叶的长叶,忙换色的换色,正发芽的发芽……(选自《春分》) 分析:排比。写出春分时节草木未发的沉睡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色未至的失望。 B.紫藤萝架已变成两道宽阔的绿瀑布,不经意抬起头来,密叶细枝里什么时候伸出几串儿大豆角儿呢?还毛茸茸的呢。原来紫藤树悄悄开始结果儿啦!(选自《小暑》) 分析:反问。写出了紫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看到紫藤萝悄悄结果后的惊喜之情。 C.站在秋晨静谧的花园里,心中满是欢悦。小草儿们齐齐睁开绿莹莹的眼睛,有的望着身上长长的树影出神发呆,有的追踪着满地的金辉激动得颤抖。(选自《霜降》) 分析:反复。写出了在安静的小花园中小草的各种姿态,表达了作者的欢悦之情。 D.真没想到,雪的精灵们会从天而降,争抢着坐到了长椅上、龙石凳上,它们在欢聚,在叫嚷,在推挤,校园对雪来说是如此的新鲜。(选自《小雪》) 分析:拟人。写出了校园被雪覆盖的景象和雪势之急,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6.该书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补全对联。() 上联:_________下联:榆承冬阳。 上联:兰幽一角,下联:________。 上联:榴笑烈日,下联:_________。 A.桑接夏雨柿傲雪霜槿雅四方 B.桑接夏雨槿雅四方柿傲雪霜 C.柿傲雪霜槿雅四方桑接夏雨 D.柿傲雪霜桑接夏雨槿雅四方 (三)在研究过程中,大家不仅了解了节气文化,还懂得了钻研学习的重要性。其实,古往今来,成功者都好学。 7.《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读书时绝对无法读到的诗是() A.《登飞来峰》 B.《己亥杂诗》 C.《望岳》 D.《木兰诗》 8.在《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读书,使吕蒙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现在,你的好朋友小明沉迷网络,不好好学习,请结合具体事例你劝说小明好好读书。(不少于50字) 1.B2.C 3.①.喻:明白知道②.家喻户晓:这里指在中国家家户户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形容二十四节气广为人知。4.D5.D6.B7.B 8.符合题意即可。 A.淋漓——lín,祭奠——diàn; C.攀升——pān,祭奠——diàn,澎湃——pài; D.攀升——pān,澎湃——pài; 故选B。 秩序:次序井然,有条不紊的情况。“秩”注意不要写成“轶”。 斑斓:颜色灿烂丰富。“斓”注意不要写成“澜”。 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孺”注意不要写成“儒”。 芳草萋萋:草木茂盛。“萋”注意不要写成“凄”。 A.轶序——秩序,妇儒皆知——妇孺皆知,芳草凄凄——芳草萋萋; B.斑澜——斑斓; D.轶序——秩序,斑澜——斑斓,妇儒皆知——妇孺皆知,芳草凄凄——芳草萋萋; 故选C。 考查字义。 根据材料可知,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四字词语中含有同义或者近义的词”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家喻户晓”是并列结构的词语。“喻”和“晓”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晓”的意思是知道、明白,由此可推断“喻”的意思是知道、明白。那么,“家喻户晓”的意思就是家家户户都知道、明白。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意思就是在中国,家家户户都知道二十四节气,由此可知二十四节气广为人知。 考查书法的鉴赏。 A.张旭的作品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笔意奔放,是草书,而起源最早的是诞生于秦朝流行于汉朝的隶书; B.李斯的作品字形稍扁,呈现出一种左右分展的趋势,笔画转承起伏比较明显,有粗有细,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隶书。“古朴典雅”是篆书的特点; C.黄庭坚的作品行笔轻盈、收写楷书,运笔稳实,缓慢,笔画讲究工整、挺健,是行楷,不是草书; 故选D。 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A.从“叫醒”一词可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爱开花的开花,想长叶的长叶,忙换色的换色,正发芽的发芽”连用四个相同的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叫醒了”可知,这个句子写的是春分时节,附中校园里的所有植物复苏时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密叶细枝里什么时候伸出几串儿大豆角儿呢?”只问不答,从句中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因此句子是一个疑问句,不是反问句;“紫藤萝架已变成两道宽阔的绿瀑布”一句,把紫藤萝比作“瀑布”,据此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茂盛,从“原来紫藤树悄悄开始结果儿啦”可看出作者看到紫藤萝悄悄结果后的惊喜之情; C.从“小草儿们齐齐睁开绿莹莹的眼睛”“望着”“出神发呆”“追踪着”“激动得颤抖”等词句可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有的……有的……”可知写出了在安静的小花园中小草的各种姿态。从“心中满是欢悦”可看出作者的欢悦之情。句子中并没有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因此,没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选D。 考查对联的拟写。 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①需要填写的是上联,根据平仄要求可知,上联最后一个字应是仄声,CD中的“霜”是平声,不符合要求,故可排除CD。“桑”对“榆”,“接”对“承”,“夏雨”对“冬阳”。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因此应对“桑接夏雨”; ②根据上联“一角”,可知下联也应对一个数量词,因此应对“四方”。据此可知此处应对“槿雅四方”;故可排除AD; ③需要填写的是下联,根据平仄要求可知,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C中的“雨”是仄声,不符合要求,故可排除C。“榴”是名词,对“柿”,“烈日”是名词,对“雪霜”,不能对“四方”,据此可知此处应填“柿傲雪霜”; 故选B。 考查文学常识。 A.《登飞来峰》的作者是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B.《己亥杂诗》的作者是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C.《望岳》的作者是杜甫,杜甫是唐代的诗人; D.《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龚自珍所处的朝代在陆游之后,因此,陆游读书时绝对无法读到龚自珍的诗; 故选B。 考查劝说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结合《孙权劝学》中吕蒙通过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样具体事例来劝说沉迷网络,不好好学习的小明要认真学习,因此,可以从学习的重要性来进行劝说。劝说首先要有称呼、语气要委婉、要有针对性,能让小明好好学习。 示例:小明,吕蒙曾经是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莽夫,但是他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后,从此就开始认真学习,结果,他的才干和谋略都有了很大的长进,让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见,只要肯学习,一定能有所进步。相信你只要从现在开始也能认真学习,你也能像吕蒙一样,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共6分) 9.默写。 (1)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古诗中往往借助意象来抒怀。例如“酒”这一意象,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①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又如“落花”这一意象,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借“落红不是无情物,②________”,表现自己虽脱离官场,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奉献精神。而杨花、竹子的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古诗中,你能想到与此有关的一句诗是“③________”。 (3)古代文人有登高赋诗的习惯,他们创作出来的登高诗,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一句“①______”的神态描写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王安石登上飞来峰,用一句“②______”表现了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①.朔气传金柝②.丰年留客足鸡豚③.化作春泥更护花④.杨花榆荚无才思##杨花落尽子规啼##独坐幽篁里⑤.独怆然而涕下⑥.不畏浮云遮望眼 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易错字有:柝、豚、作、榆荚、怆、畏。 (二)(共5分) 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全诗围绕着“望”字展开,起首两句写①____望泰山,点明泰山的位置和它的雄伟连绵特点。三四句近望,展现了泰山的神奇秀美与②____。五六句凝望,诗人襟怀荡漾。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俯视,表现③____的精神。 11.“决眦入归鸟”一句极为生动传神,请你赏析其妙处。 10.①.远②.高峻(或雄伟等)③.不怕困难(艰险)、勇于攀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等 11.这句用了人物的神态描写“决眦”,生动传神地写出诗人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飞鸟回旋,飞还山林,眼眶几乎要裂开的情形(写诗人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衬托出泰山的高峻幽深、雄伟壮丽。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望岳》一诗,“望”贯穿全篇,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起首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两句写远望泰山,点明泰山的位置和它的雄伟连绵特点。 三四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五六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即“一定要”,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分析填空即可。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意为: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隐入了山林。 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飞还山林。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三)(共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亭亭净植植树造林 B.香远益清多多益善 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13.对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翻译,以及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的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分外妖艳。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自然本真、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理解:把菊花、牡丹、莲比作不同的人,看似写花,实则写人,暗写自己如君子。 14.阅读下面文段,依据《爱莲说》中莲所代表的君子品质,判断包拯是否为君子,并说明理由。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①,闻者皆惮之。官宦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②京师大水,拯乃悉③毁去。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拯知④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⑤贡率取数十倍以遗⑥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取材于《宋史·包拯传》) 注:①[敛手]缩手。表示有所顾忌,不敢妄为。②[适]恰好,正巧。③[悉]全都。④[知]掌管。⑤[缘]依据,凭借。⑥[遗]wèi,给予,馈赠。 12.B13.B 14.是君子。原因:(1)包拯正直刚毅,不攀附权贵。权贵私建园林楼榭侵占惠民河,导致河道堵塞,京城发大水,包拯将这些建筑全部拆掉。(2)包拯为人正直,即使厌恶那些苛刻的小吏,也对其实行忠恕之道。(3)包拯为官清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端州为官时,不像之前的知府以进贡为由敛取几十倍的砚台,包拯当政满一年,没拿过一方砚台回家。 A.竖立/种植; B.都译为“更加”; C.少/新鲜、新奇; D.应当/适宜的; 故选B。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从莲花不被环境污染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纤尘不染、自然本真)的品性;并未体现“不显媚态”; 故选B。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莲花象征着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的君子。 包拯是君子。根据“官宦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可知,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京城发大水,包拯将这些建筑全部拆掉;可见其正直刚毅,不攀附权贵(不惧权贵); 根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可知,即便包拯憎恶官吏苛杂刻薄,但对其也实行忠恕之道;可见其为人正直; 根据“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⑥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可知,之前的知府以进贡为由敛取几十倍的砚台,包拯当政满一年,没拿过一方砚台回家;可见其为官清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符合《爱莲说》中“莲”所代表的君子品质。 《爱莲说》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宋史·包拯传》参考译文: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包拯掌管端州事务,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上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迅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三、名著阅读(共7分) 15.阅读《骆驼祥子》选段。仿照片段甲批注示例,在片段乙的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情节给关键字词加点并进行批注。 太阳还在西边的最低处,河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他痛快地喊叫出来。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摸了摸袋中的钱,又看了一眼角楼上的阳光,他硬把病忘了,把一切都忘了……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地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那样,挤进了城。 一直坐到太阳平西,湖上的蒲苇与柳树都挂上些金红的光闪,祥子才立起来,顺着城根往西走。骗钱,他已作惯;出卖人命,这是头一遭。何况他听阮明所说的还十分有理呢!①城根的空旷,与城墙的高峻,教他越走越怕。偶尔看见垃圾堆上有几个老鸦,他都想绕着走开,恐怕惊起它们,给他几声不祥的啼叫。②走到了西城根,他加紧了脚步,一条偷吃了东西的狗似的,他溜出了西直门。 ①.第①句②.加点字词:空旷,高峻,越走越怕③.批注示例:祥子为钱出卖阮明,内心不安,看四周景象都感到害怕。第②句:加点字词:加紧,偷吃,狗,溜。批注示例:祥子为钱出卖阮明,内心不安,走路时都惊慌而畏缩。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根据示例可知,明确语句中具有特点的动词、形容词等,再结合字词理解语句体现人物的怎样的心理即可。 第①句加点字词:空旷,高峻,越走越怕 批注:联系中“骗钱,他已作惯;出卖人命,这是头一遭”可知,祥子最后堕落为“城市垃圾”,为了钱无所不用其极,为了钱出卖阮明,此时他看到城根空旷,城墙高峻,看到四周的景象都害怕。 第②句: 加点字词:加紧,偷吃,狗,溜。 批注:祥子为钱出卖阮明,内心惶恐不安,担心被他人知道,走路时偷偷摸摸,因惊慌而畏缩。 16.屈原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寻。请你结合一部名著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字左右) 答案示例:《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之行就是这样一条漫漫长路,不仅遥远,更历经劫难。但无论是蜘蛛精等妖魔制造的杀身险境,还是火焰山一般的恶劣环境,都未能动摇师徒一行取得真经、造福一方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始终“上下求索”,坚定前行。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明确选择的名著,结合其具体情节分析某人物是如何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寻“路”的即可。 示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的保尔以“解放全人类”为理想,追求理想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是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未放弃“战斗”。他选择文学创作实现理想,先用硬纸板做成框子来写作,后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用生命写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他始终“上下求索”,从未放弃,坚定地朝着理想的大道前行。 四、现代文阅读(共17分) (一)(共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到底有多火?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曾表示,北京冬奥会在开赛的第四天便成为了历史上收视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国内,丰富的网络社交平台让北京冬奥会话题不断。 北京冬奥会不仅引发了社会对冬奥的广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zz/11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后来的我们,在各自的世界互相安好
- 下一篇文章: 四年级上册类文阅读20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