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这场为期16天的盛事,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冰雪热潮:乘着“冬”风,冰雪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带动3亿人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冰雪产业也乘势而上,迎来飞速发展期。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曾提出“低垂的果实”这一概念,用来指代非常重要却又唾手可得的物质财富——它们就像低低挂在枝头的果实,轻易就能摘下。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冬奥效应下快速生长的冰雪产业中。

《年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年到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亿元增长到亿元,更多企业加入到冰雪领域。对抢先入局的企业而言,“低垂的果实”似乎还有不少;但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挂在低处的果实显然已经喂不饱饥饿的投资者。

“冬奥效应”的红利总是有限的。对热头上的企业来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快地“冰雪消融”,它们必须攀上树梢、摘取“更高处的果实”。这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方面,要避免无序竞争,选择合适的果实摘取。冰雪产业有着庞大且复杂的产业链,而与欧美相比,中国尚处于较为初步的状态。即便有了冬奥这把火,还是有许多环节没有被点燃;但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冰雪产业,仍然存在不少空白。像滑雪培训、冰雪度假、滑雪装备器材的生产销售等,都有望成为日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资者与其死磕某些“热门赛道”,抓着快被别人捏烂的果子不放,不如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从冰雪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着力点。事实上,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开始主动延伸冰雪产业链条,如冰雪赛事转播、场馆运营等。巧妙利用资本力量,一环一环打通冰雪产业链,才能够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自身实力,同时客观研判市场,减少从高处跌落的风险。如果用更谨慎的态度去分析我国冰雪市场,可以发现虽然潜在规模巨大,但市场基础并不稳定。春节期间大热的滑雪产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国内滑雪行业的渗透率不足1%,而美国和日本接近10%,至于冰雪产业更发达的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则超过30%。这表明中国的滑雪行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北京冬奥会作为现象级的奥运赛事,能够在短时间内激起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但要培养稳定的消费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不被消费者抛弃,甚至把他们转变成真正的冰雪运动爱好者,企业必须拿出更优质的产品和更精细的服务。同时,除了行业内部相关企业发力,还得吸引更多外围企业加入,充实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给群众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为他们更好地参与冰雪运动营造活跃的市场氛围。

当下,我国政府在冰雪场地建设、冰雪运动推广等方面已经出台了多部政策,但目前以宏观规划为主。后冬奥时代,要摘下冰雪经济成熟多汁的“果实”,相关产业投资要从简单的规模扩张走向提质扩容,政府则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引导力量,提供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办冬奥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对于中国冰雪产业而言,冬奥效应带来的只是开始。

    

栏目主编:朱珉迕

    

本文作者:鲍宜静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海沙尔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zz/1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