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内容发表在《汽车与安全》11月的慢谈交通专栏,转发于此,方便查阅和转发。如果对野蛮设置的减速带不爽和心疼自己的爱车,可以动动手指加入转发这篇文章的阵营,呼吁换掉那些“毁车带”!减速带是一种舶来品,翻译和外形构造都有多种形式,也可称为减速垄、减速丘,是安装在公路上迫使经过的车辆减速的交通控制设施,其降速原理主要是通过制造强烈的颠簸感实现速度干预。我国减速带的形式主要有震荡标线带组合和减速垄,高速度公路上一般使用的是震荡标线带组合,在小区或者低车速道路上,则以高度更高的减速垄为主。减速带到底应该如何设置,设置时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其中涉及大量的技术细节。

利用在路面刻意形成的高差实现速度干预的措施的减速带最早出现在德国,当时使用的是缓速丘的形式,基宽毫米,高度50毫米,梯度1:5。据报道,它有效地把车速降低了约20英里每小时(年,Pharaoh的研究报告)。在英国,这类速度干预措施的研究始于年,在路内和路外都有进行。

图1:用砖石和水泥制作的缓速丘

图2:用水泥制作的缓速丘

图3:沥青和砖石结合的缓速丘

从英语的源头上说,在交通静化措施中,这类速度干预措施通称是“Speedcushionscheme”,直译是“速度缓冲方案”,这其中除了Speedcushion(直译是速度缓冲垫,我国也有翻译为减速丘)的形式外,还有一种叫Roadhump,直译是道路拱起,也有意译为减速垄,这是国内目前最常见到的一种减速带形式(大都是比较简易的形式),一般是橡胶制品,有的地方也会用水泥的。美国有的文献也将Speedcushion称作Speedtable(直译为速度台)。为了便于理解,本文沿用“垄”和“丘”的称谓。但是“减速”不如“缓速”更准确,因为“cushion”这个词有缓冲垫的意思,所以本文中将有速度缓冲设计元素的减速丘翻译为“缓速丘”。之所以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