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菜根杂菜做汤
四季豆和土豆、莲花白混在一起煮出来的汤,叫做“pa/pa(读平声)菜”,在四川各地尤其是双流一带很常见。这道菜不放油盐,带有一股天然的清甜味道。季节变化时,汤里的食材可随意替换,要求只有一个——耐煮!还有就是淀粉类和茎块类的蔬菜总要有一样,不然口感会变差。 图︱pa/pa菜 pa/pa菜除了对食材不挑剔外,加工也不太讲究,随意改刀煮到熟软就行。这和宴席汤菜的精致大相径庭:做佛跳墙,通常会用到二十多种食材,包括昂贵的鱼刺、海参、花胶等等,还要花费几十个小时炖煮;开水白菜则要先用老母鸡、猪排、火腿来吊汤,然后用肉茸清汤,再选白菜心蒸制,最后才合成菜。两下一比,简直是云泥之别。不过助消化、补水分的功用,却是差得不远。汤从何来?清代学者李渔说“汤”是“羹”的别名。古文中的“汤”一般是指热水,和喝的关系不大,反而是“羹”和现在的汤比较接近。《说文》解释“羹”字,大意是用各种调料做出来的有汁水的食物。不过,最早的羹大都是肉羹,纯粹的菜羹出现得晚一些,而且主要在民间流行。汉《乐府》有首民歌,描述老兵返乡后“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这便是明证。这个羹里的葵,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比如四川的冬寒菜,就叫冬葵。到了魏晋和唐代,汤和羹开始并提。《齐民要术》把“鳢鱼汤”和羹的做法放在一块儿来写,唐代王建在《新嫁娘词》中也同时提到了汤羹: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汤究竟是不是羹发展来的,得由搞研究的说了算。但自唐以后,用蔬菜煮的汤多起来了。宋朝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蔬菜做的羹有10种之多,用到的食材包括萝卜、豆腐、板栗、山药、莼菜、竹笋……前面提到的冬葵做的汤,在这里叫“鸭脚羹”,因为冬寒菜形似鸭脚。萝卜捣烂加米粒煮的羹,名字比较雅,叫“玉糁羹”。苏东坡做“东坡羹”也是用的杂菜,包括菘菜、萝卜、芥菜,这和pa/pa菜很相似。 因为进了文人的食谱,原本用来助消化、填肚子的杂菜汤,居然多了些清雅的味道。这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吧。到了现在,杂菜汤还多了一层健康的含义。大鱼大肉后,端上来一碗蔬菜汤,不仅解腻,还能补充膳食纤维,平衡营养,常常惹得满桌子人都喊再添一碗。图︱冬寒菜[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杂菜汤里要论讲究点的,意大利蔬菜汤算一个。这虽是西式菜,做法却和杂菜汤相似,食材有洋葱、胡萝卜、莲花白、土豆、西芹(可用香芹)、培根(可不用或改火腿),都切成指甲片大小;意大利面条煮熟切段。调料有大蒜碎、番茄酱、百里香(可不用)、香叶、白糖、鸡汤(可用水)、盐、黑胡椒碎、橄榄油(可用植物油)。做法是油热锅后先放培根、洋葱和大蒜炒,加入百里香、香叶炒香后,放入其他蔬菜和番茄酱炒匀,接着下鸡汤转小火煮10分钟,最后放入意大利面条段,调入盐和胡椒粒。这道菜的味道有点像罗宋汤,但蔬菜香味更浓,只是加了培根,又有油盐,叫“羹”也许更加合适。年8月附:意大利蔬菜汤配料及做法主料: 洋葱25g;胡萝卜25g;莲花白25g;土豆25g;芹菜25g;培根25g;意大利面条30g; 调味料:大蒜3瓣;番茄酱50g;百里香5g;香叶1片;白砂糖5g;鸡汤ml;盐5g;黑胡椒碎3g;橄榄油20ml; 做法:见文中所述。 ——摘自《轻松学西餐》 往期精彩回顾 咬菜根剩饭乱弹做菜 麻辣遇见鱼 闲话川菜1 老成都的馆子 闲谈 城西旧忆 ▼饮/食/闲/谈▼记录烟火味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5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个夏天,到金湖白马湖畔,听向日葵讲故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