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蝗灾和瘟疫

(引言)

庚子鼠年新冠病毒肆虐,路断人稀、感时溅泪。又,亚非多地出现大规模蝗灾,所到之处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西南边境多有蔓延之危。

《聊斋志异》是清代淄川人蒲松龄所作的一部志怪小说合集,这部书享誉四海,在此不多作介绍。聊斋故事光怪陆离、涉猎甚广,其中不乏有关于灾难的逸闻趣事,以下选取几则与当下时事相关的故事,情节上虽有些荒诞无稽,但借古讽今、虚虚实实、别有风味。

蝗灾

《柳秀才》

?《聊斋志异图咏插图全编》上,《新绘图聊斋志异(全图本)》下

原文: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北度。即爇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译文:

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地蔓延到沂县。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退堂后睡卧在邸舍中,梦见一位秀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长得非常魁梧,自称有抵挡蝗灾的办法。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哀求她,可以免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操办好酒食带到了城南。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梳着高高的发髻、身披褐色披肩的妇女,独自一人骑着一头老驴,缓慢地往北走着。县令立即点燃香,捧着酒杯,迎上去拜见,并捉住驴子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立即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

后来蝗虫飞来,遮天蔽日,但是不落在庄稼地,只是集中在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有人说:“这是县官忧民感动了神灵。”确实如此啊!

蝗灾将至,柳神不惜触犯蝗神而泄露御蝗之法,最终使沂县幸免于难。看似在“志异”,其实是褒扬县令爱民。故事中柳神和蝗神的外貌也十分形象,柳神“峨冠绿衣,状貌修伟”。引起中国蝗灾的品种是东亚飞蝗,该品种独居时绿色,群居时褐色,但头顶都有触须和褐色翅膀,所以蝗神出现时“高髻褐帔”,寥寥数字、生动传神。

▲东亚飞蝗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水、旱、蝗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尤以蝗灾为甚。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粮食树木皆会被啃食,文中所提及的“明季,蝗生青兖间”,查阅相关府县志,青、兖二州,明崇祯九年至十三年五年连灾,尤以十三年为甚。“大蝗,……群盗起,父子相食,草木皮俱尽”(《益都县志》),“麦间飞蝗遍野,未几,又生小蝻,附壁入室,衣物尽蛀。……蝗愈盛,合境大饥,人相食”(《郯城县志》)明末蝗灾炽烈,也是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之一。至于山东中西部地区为什么历史上蝗灾较为严重?这和蝗虫的习性有关,这一地区有东平湖和微山湖,又有大运河穿过,而蝗虫喜欢在河岸、湖滩盐碱砂土地产卵滋生,这些地方还生长着飞蝗最爱的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瘟疫

《韩方》

▲《新绘图聊斋志异(全图本)》

原文:

明季,济郡以北数州县,邪疫大作,比户皆然。齐东农民韩方,性至孝。父母皆病,因具楮帛,哭祷于孤石大夫之庙。归途零涕,遇一人衣冠清洁,问:“何悲?”韩具以告。其人曰:“孤石之神不在于此,祷之何益?仆有小术,可以一试。”韩喜,诘其姓字。其人曰:“我不求报,何必通乡贯乎?”韩敦请临其家。其人曰:“无须。但归,以黄纸置床上,厉声言:‘我明日赴都,告诸岳帝!’病当已。”韩恐不验,坚求移趾。其人曰:“实告子:我非人也。巡环使者以我诚笃,俾为南乡土地。感君孝,指授此术。目前岳帝举枉死之鬼,其有功人民,或正直不作邪祟者,以城隍、土地用。今日殃人者,皆郡城北兵所杀之鬼,急欲赴都自投,故沿途索赂,以谋口食耳,言告岳帝,则彼必惧,故当已。”韩悚然起敬,伏地叩谢,及起,其人已渺。惊叹而归。遵其教,父母皆愈。以传邻村,无不验者。

注:孤石大夫,东陵山下大石,高丈馀,有神异,不时化为人,行医邑中。嘉靖初,尝化一男子,假星命,自号石大夫。——《章邱县志》

译文:

明代末年,济南府以北的几个州县流行瘟疫。家家都有病人。齐东县有个叫韩方的农民,父母都染上了疫病,韩方对老人十分孝敬,急得没法,便备好祭品,到孤石大夫庙中痛哭着为父母祈祷。回去的路上,还在伤心地落泪。

忽然碰见一个人,衣着整洁,问韩方:“什么事这样悲伤?”韩方详细地告诉了他。那人说:“孤石大夫是很神验,但不在治疫病上,向他祈祷有什么用?我有个小办法,倒可以试试。”韩方大喜,询问那人的姓名,那人说:“我不求报答,何必告诉你姓名籍贯?”韩方又恳求去自己家看病,那人摇摇头,说:“不必。你回家后,拿张黄纸放到床上,厉声说‘我明天去泰山告诉东岳大帝’,你父母的病就好了。”韩方恐怕不灵验,执意请那人去家里看看。那人说:“实话告诉你,我不是凡人。巡环使者见我忠厚诚实,让我做了南乡土地。我为你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所以教给你这个方法。现在,东岳大帝正在从枉死鬼中选拔那些对老百姓有功或一生正直、不作邪祟的,用作城隍、土地。这些行瘟疫殃害人的,都是郡城中被清兵杀死的冤鬼,急着要去泰山向岳帝自荐,所以沿途索贿,借此糊口。你说要告诉岳帝,他们一定害怕,病就好了。”韩方听罢,又惊又敬.忙伏地叩头谢恩,起来一看,那人已渺无人影了。韩方叹息着回到家中,按照土地说的去做,父母果然好了。又把这方法传到邻村,无不灵验。

这篇讲的是,农民韩方孝行感动了南乡土地神,于是传授其祛除疫鬼的方术,治好了患病的父母。表面上是一个褒奖孝行的故事,但情节比较荒诞,甚至有些幽默的效果。

鬼魅作祟、瘟疫流行,要祛病禳灾,既不请神驱鬼也不画符念咒,而是“以黄纸置床上,厉声言:‘我明日赴都,告诸岳帝!’”颇近似于弱者的虚声恫吓,无怪乎韩方“恐不验”,然而这种近似玩笑的方法居然灵验无比。更为荒唐的是,之所以这种对疫鬼威胁恐吓能够奏效,是因为恶鬼沿途作祟,为的是投岳帝,以“有功人民,或正直不作邪祟”而获得一官半职。以这种及其矛盾的现象来表达强烈的讽刺效果。

如果跳开故事情节看这场明末济南府的大瘟疫,作者认为是“郡城北兵所杀之鬼”造成的,其实也有一定道理。明清鼎革之际,清军在济南、栖霞、莱阳、淄川等多地大肆屠掠,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聊斋的其他篇章也有提及,“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百万”(《鬼隶》),“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血至充门而流”(《鬼哭》),“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公孙九娘》),“值大兵宵进,恐罹炎昆之祸,急无所匿,僵卧于死人之丛诈作尸”(《野狗》)……大量的屠杀造成尸体没有掩埋,血迹没有清洗,尸体腐败产生的有毒物质和大量致病菌将会随着尸水渗透至地下水层或扩散到空气中,污染水源和空气。同时,尸体腐败时招来的蝇虫、老鼠等生物,也会携带大量致病菌四处传播。这也是瘟疫总是和天灾人祸伴生的原因。

《小梅》节选

▲《聊斋志异(连环画)》天津版册

原文:

……(小梅)抱子于怀,要王(慕贞)相送,王从之。至二三十里许,寂无行人,女停舆,呼王下骑,屏人与语,曰:“王郎王郎,会短离长,谓可悲否?”王惊问故,女曰:“君谓妾何人也?”答曰:“不知。”女曰:“江南拯一死罪,有之乎?”曰:“有。”曰:“哭于路者吾母也,感义而思所报。乃因夫人好佛,附为神道,实将以妾报君也。今幸生此襁褓物,此愿已慰。妾视君晦运将来,此儿在家,恐不能育,故借归宁,解儿危难。君记取家有死口时,当于晨鸡初唱,诣西河柳堤上,见有挑葵花灯来者,遮道苦求,可免灾难。”王曰:“诺。”因讯归期,女云:“不可预定。要当牢记吾言,后会亦不远也。”临别,执手怆然交涕。俄登舆,疾若风。王望之不见,始返。

  经六七年,绝无音问。忽四乡瘟疫流行,死者甚众,一婢病三日死,王念曩嘱,颇以关心。是日与客饮,大醉而睡。既醒闻鸡鸣,急起至堤头,见灯光闪烁,适已过去。急追之,止隔百步许,愈追愈远,渐不可见,懊恨而返。数日暴病,寻卒。……

译文:

小梅把孩子抱在怀里,要王慕贞送他,王答应了。送到二三十里处,路上静得没有行人了,小梅停住车,叫王下马,避开人对王说:“王郎!王郎!咱们相会的时间短,别离的时间长,不是太悲惨了吗?”王惊慌地问怎么了,小梅说:“你以为我是什么人?”王回答:“不知道。”小梅说:“在江南,你曾救过一个死罪犯人,有没有?”王说:“有这回事。”小梅说:“在路上哭的就是我的母亲。她感激你的义气,想报答你。因为你夫人信佛,让我假托神仙,给你做妾以图报答。现在幸好生下这个孩子,心愿已了。我看你将要有晦运,这个孩子在你那里,恐怕不能养育,所以借着回娘家带走他,以解除儿的危难。你回去记住:家里有人死时,你在早上鸡叫头遍就到西河柳堤上,看见有挑葵花灯的,赶快拦路求他,可以免除灾难。”王答应说:“是。”又问小梅什么时候回来,小梅说;“不能肯定,你只要记住我刚才的话,再会时间不会太长。”临别时,握住王的手伤心落泪,接着上车风驰电掣般地走了。王远远看不见人影了,才回了家。

经过了六七年,小梅一直没有音信。这一年忽然四乡瘟疫流行,死的人很多,王慕贞家一个丫鬟病了三天就死了。于是王想起小梅临走说的话,就开始关心这个事。这一天他与客人饮酒,不料喝了个大醉睡着了。一觉醒来,听见鸡叫,他急忙起来到西河堤上,看见有灯光闪闪烁烁,好像刚刚过去。他就急忙追赶,相距灯光也就百步之远,可是越追越远,渐渐就看不见了,他十分懊悔地回了家。几天后,他便得了急病,不久就死去了。

这个故事较长,节选部分记叙的是狐仙小梅预感大疫将至,临行前叮嘱王慕贞避难之法,然而造化弄人,错过了机会,王慕贞染病身亡。

故事的巧妙在于峰峦迭起,小梅的叮嘱十分详细,王生也“颇以关心”,当我们都认为王生能平安渡劫的时候,主人公偏偏当晚“大醉而睡”,本已错过时辰,但“灯光闪烁”,“止隔百步”,似乎仍有机会,然而“愈追愈远”,短短数语,使读者感同身受,深表惋惜。

“西河柳堤上,见有挑葵花灯来者”,这里的“葵”不是向日葵,是指冬葵,冬葵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挑葵花灯者想来是某位收瘟摄毒的仙人也可能是行瘟使者,引人遐想。然而王生的运气太差,最终没能追上眼前的灯光。

畜瘟

《牛?》

▲《聊斋志异图咏插图全编》

原文:

陈华封,蒙山人。以盛暑烦热,枕藉野树下。忽一人奔波而来,首着围领,疾趋树阴,掬石而座,挥扇不停,汗下如流沈。陈起座,笑曰:“若除围领,不扇可凉。”客曰:“脱之易,再着难也。”就与倾谈,颇极蕴藉。既而曰:“此时无他想,但得冰浸良酝,一道冷芳,度下十二重楼,暑气可消一半。”陈笑曰:“此愿易遂,仆当为君偿之。”因握手曰:“寒舍伊迩,请即迂步。”客笑而从之。

  至家,出藏酒于石洞,其凉震齿。客大悦,一举十觥。日已就暮,天忽雨,于是张灯于室,客乃解除领巾,相与磅礴。语次,见客脑后时漏灯光,疑之。无何,客酩酊眠榻上。陈移灯窃窥之,见耳后有巨穴如盏大,数道厚膜间鬲如棂;棂外软革垂蔽,中似空空。骇极,潜抽髻簪,拨膜觇之,有一物状类小牛,随手飞出,破窗而去。益骇不敢复拨。方欲转步,而客已醒。惊曰:“子窥见吾隐矣!放牛?出,将为奈何?”陈拜诘其故,客曰:“今已若此,尚复何讳。实相告:我六畜瘟神耳。适所纵者牛?,恐百里内牛无种矣。”陈故以养牛为业,闻之大恐,拜求术解。客曰:“余且不免于罪,其何术之能解?惟苦参散最效,其广传此方,勿存私念可也。”言已谢别出门,又掬土堆壁龛中,曰:“每用一合亦效。”拱不复见。居无何,牛果病,瘟疫大作。陈欲专利,秘其方不肯传,惟传其弟。弟试之神验。而陈自剉啖牛,殊罔所效。有牛两百蹄躈,倒毙殆尽;遗老牝牛四五头,亦逡巡就死。中心懊恼,无所用力。忽忆龛中掬土,念未必效,姑妄投之,经夜牛乃尽起。始悟药之不灵,乃神罚其私也。后数年,牝牛繁育,渐复其故。

译文:

陈华封,蒙山人。盛暑的一天,因为天气炎热,他来到野外的一棵大树下躺下乘凉。忽然一个人奔跑过来,头上戴着围领,匆匆忙忙地跑到树荫下,搬起一块石头坐下,挥动着扇子扇个不停,脸上汗流如汁。陈华封坐起来,笑着说:“如果把围领解下来,不用扇也可以凉快。”来客说:“脱下容易,再戴上就难了。”二人便攀谈起来。客人言词含蓄文雅,说:“这时没有别的想法,如能得到冰浸的好酒,一道清冷的芳香直入咽喉,炎热的暑气就可消去一半。”陈华封笑着说:“这个愿望很容易,我可以满足你。”便握着客人的手说:“我家就在附近,请赏光。”客人笑着跟他走了。

到了家,陈华封从石洞中拿出藏酒,酒凉得震牙,客人高兴极了,一口气喝了十杯。这时天快黑了,忽然下起雨来,陈华封便在屋里点上灯。客人也解下围领,二人开怀痛饮。说话间,陈华封看见客人脑后不时漏出灯光,心中疑惑。不多会儿,客人酩酊大醉,睡在床上。陈华封移过灯来偷偷一看,见他耳朵后边有一个洞,有酒杯大小,里面好几道厚膜间隔着,像窗棂一样,棂外有软皮垂盖,中间好像空空的。陈华封骇怕极了,暗暗从头上拔下簪子,拨开厚膜看看。里面有一物,形状像小牛,随手飞出来,冲破窗户飞走了。陈华封更加害怕,不敢再拨动了,刚想转身走,客人已经醒了,吃惊地说:“你偷看我的隐秘了。把牛?放了出去,可怎么办?”陈华封询问缘故,客人说:“既然已经这样,还隐瞒什么。实话告诉你:我是六畜瘟神。刚才你放跑的是牛?,恐怕方圆百里内的牛就要死绝了。”陈华封本来以养牛为生,听了非常害怕,向客人恳求解救的办法。客人说:“我都免不了罪责,哪有什么办法解救?只有苦参散最有效了,你要广传这个方子,不要存私念就可以了。”说完,拜谢了陈华封,告辞出门。又捧了一把土堆在墙壁的龛中,说:“每次用一合便有效。”客人拱拱手就不见了。

过了不久,牛果然病了,瘟疫蔓延开来。陈华封想自己专利,把治病的方子秘藏起来,不肯传人,只传给他弟弟。弟弟按方子一试,很神验;但陈华封自己照方子给牛吃药,却一点效力也没有。他有五十头牛,都快死光了,只剩下四五头老母牛,也奄奄一息了。他心中懊恼,无法可使,忽然想起龛中的那捧土,心想也未必有效,姑且试试吧。过了一夜,牛便都起来了。他这才醒悟到,药之所以不灵,原来是神对他私心的惩罚。几年以后,母牛繁育,又渐渐恢复到原来的境况。

这是一个因好奇酿成大祸的故事。一个养牛大户偶遇六畜瘟神,两人雨夜痛饮,大户出于好奇无意中放走了对自己危害最大的牛?,又意图将瘟神告知的药方独享,最终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瘟疫可怕,瘟神更加可怕,但这个故事中的瘟神并没有面如蓝靛、赤发獠牙,反而平易近人、质朴豪爽,牛?被放出之后他并没有震怒报复,而是道出实情,献出药方。主人公却是秘而不宣及至害己害人,“药之不灵,乃神罚其私”。由此看来,瘟神不可畏,而人可畏,私心可畏。

《刘全》节选

▲《聊斋志异图咏插图全编》

原文:

……后数年,(侯某)病卧,被二皂摄去。至官衙前,逼索财贿甚苦。侯方无所为计,忽自内一绿衣人出,见之,讶曰:“侯翁何来?”侯便告诉。绿衣人责二皂曰:“此汝侯大爷,何得无礼!”二皂喏喏,逊谢不知。俄闻鼓声如雷。绿衣人曰:“早衙矣。”遂与俱入,令立墀下,曰:“姑立此,我为汝问之。遂上堂点手,招一吏人下,略道数语。吏人见侯,拱手曰:“侯大哥来耶?汝亦无甚大事,有一马相讼,一质便可复返。”遂别而去。少间堂上呼侯名,侯上跪,一马亦跪。官问侯:“马言被汝药死,有诸?”侯曰:“彼得瘟症,某以瘟方治之。既药不瘳,隔日而死,与某何涉?”马作人言,两相苦。官命稽籍,籍注马寿若干,应死于某年月日,数确符。因呵曰:“此汝天数已尽,何得妄控!”叱之而去。因谓侯曰:“汝存心方便,可以不死。”仍命二皂送回。前二人亦与俱出,又嘱途中善相视。……

译文:

几年过后,侯某卧病在床,梦见被两个鬼隶摄了去。来到官衙前,鬼隶逼索财物,侯某无计可施。忽然从官衙内走出一个穿绿衣服的人,看见侯某,惊讶地说:“侯翁怎么来了?”侯某便诉说了经过。绿衣人斥责两个鬼隶说:“这位是你们侯大爷,怎敢无礼!”两鬼隶忙道歉说不知。一会儿,听见官衙内传出雷鸣般的鼓声,绿衣人说:“升堂了!”便和侯某一块进去,叫他站在台阶下,说:“先在这等会儿,我替你问问是怎么回事。”走上前去,向一个官吏模样的人招手示意。那人从大堂上下来,两个人简单谈了几句。官吏模样的人看见侯某,拱手施礼说:“侯大哥来了!你也没什么大事,有一匹马告了你,两下里一对质就可以回去。”说完便走了。不长时间,听到大堂上叫侯某的名字,侯某忙上前跪倒在地,一匹马也跪在那里。判官问侯某:“这匹马告你将他药死了,有这回事吗?”侯某申诉道:“它得了瘟病,我用治瘟病的药方治疗,吃了药后不见好转,隔了一天就死了。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马竟开口说起人话来,两下里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判官便命查生死簿,簿上注明了这匹马年龄多大,应死于某年某月某日,与马死的时间相符。判官便呵斥马说:“这是你寿数已尽,怎能无妄指控别人!”将马赶了出去,又对侯某说:“你原本是想救活它的,与你无关。这次你可以不死。”仍然命那两个鬼隶将侯某送回。绿衣人和官吏模样的人也和他们一块出来,嘱咐鬼隶路上好好对待侯某。

本篇写的是邹平兽医侯某,因医马瘟疫不治,马死后将其告到城隍处,侯在阴间对质时,幸得之前受恩于他的两名鬼吏(绿衣人和吏人刘全)的帮助,重返阳间的故事。粗看起来这是个报恩,劝人多做善事的故事,但细细品味,背后另有文章。

侯某死后,两位勾魂使者“逼索财贿甚苦”,但得知侯某和绿衣人及刘全的交情后,立马“喏喏,逊谢不知”。尚未开堂,绿衣人变为其探听案情、疏通关节。还未审理刘全便保侯氏“无甚大事”,“一质便可复返”。看到这里,使人怀疑生死簿上马的死期是否被动了手脚,随后马被医杀托为“天数已尽”,侯某医马致死变成了“存心方便”,诡异的情节、奇怪的判词,阴世冥间官衙依然徇私枉法、颠倒黑白,实际折射的是人间的官场,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笔意春秋。

《夏雪》

▲《新绘图聊斋志异(全图本)》

原文:

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耶?”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

  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余,禾皆冻死,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悲夫!

译文:

丁亥年七月初六,苏州下了大雪。百姓吓得了不得,一齐到龙王庙去祈祷。大王忽然附在一人身上说话了:“现如今叫谁老爷,前面都加了‘大’字;难道因为我这个神小,担不得一个‘大’字吗?”众人惊得赶忙喊:“大老爷!”雪立刻住了。由此看来,神也喜欢有人奉承,怪不得当官的门前车马多呢。

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一尺多厚,禾苗都冻死了,可惜他们没能知道献媚大王的方法,太可悲了!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灾害虽然不同于蝗灾、瘟疫,但趣味超然,因此将其附上。七月飞雪,百姓惶恐,但齐呼“大老爷”时,“雪立止”,真是立竿见影啊!而河南禾苗冻死皆因“未知媚大王之术”,一正一反,啼笑皆非。作者巧借自然现象讽刺时风,匠心独运,辛辣无比。

结语古代天灾和瘟疫往往无药可医、无力回天,人多求助于神灵,所以蝗神、瘟神、疫鬼纷纷粉墨登场、大显身手。书中的蝗灾和瘟疫固然可怕,但皆有解救之法,孝子、善人苦求仙人、恐吓疫鬼、服用丹药,往往能免于灾祸,灾难成为了神鬼意志的载体,是惩恶扬善的工具。当然瘟疫也可能来自“人祸”,比如无意放出的牛?,但终究还是成为神灵对人心的一次考量。《聊斋志异》的核心是“志异”,但在神异故事地背后,在一个个鬼狐妖魅、神仙阎罗的外衣之下,实际是针砭时弊、刺贪刺虐。

参考文献

(清)蒲松龄著,陈昆恒、周禾主编:《聊斋志异全本译赏》,武汉出版社,年。

(清)蒲松龄著,广陵书社编:《聊斋志异图咏插图全编》,凤凰出版社,年。

于受万:《新绘图聊斋志异(全图本)》,新华出版社,年。

李庆勇:《明代山东蝗灾地域分布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王立:《〈聊斋志异〉灾荒瘟疫描写的印度渊源及文化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5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