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味厚香浓,菜杆嫩滑,菜叶绵柔。

尤溪风情第75篇原创推文,小月图文。

葵菜,家乡话叫gī菜,和“鸡”同音。我小时候想,一定是鸡特别爱吃它,才叫“鸡菜”。上学后,又一直以谐音附会为“荠菜”。

前段时间看了汪曾祺的《葵·薤》,才知道它就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里的“葵”。

汪老在文中说,他被《十五从军征》深深打动,却一直不知道里面的“葵”是什么菜。

他读清·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冬葵,本经上品,为百菜之主,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亦呼葵菜,亦曰冬寒菜。”知道了葵菜也叫“冬寒菜”、“冬苋菜”。

后来走南闯北,四处留意,终于在武昌招待所吃到了冬苋菜汤,见到了葵菜,说它吃到嘴里是滑的。

看了他的描述,感觉“葵”像我们的“鸡菜”,查了资料,对了图,果真是。有些激动,原来我们的“鸡菜”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汪老说: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

在我们家乡,葵的境遇好些,它一直都是种在菜园子里的蔬菜。

我们家,每年七八月,父亲会整好一垄地,撒些葵菜种子,一两月后,菜便长满垄了。

葵菜不高,半尺来长,中间一粗杆,四周长出茎叶,叶子深绿色,圆形,边缘有美丽的波纹,背面布满绒毛。叶面上七条紫色的叶脉,越往边越淡,像一朵紫色的雪花镶在上面,很别致。

采葵用剪刀,如《古诗源·古诗》所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只轻轻剪下它的茎叶。葵菜很少老黄叶,只要洗净便可以煮汤了。

母亲做葵菜汤,喜欢油里加点姜,菜炒软,加热水大火煮熟,起锅前淋一些家酿的红酒。这样汤味厚香浓,菜杆嫩滑,菜叶绵柔,没有了绒毛的粗糙感。

葵菜汤最宜浇饭,我小时候放学回来,肚子正饿着,能吃两大碗。

葵菜在家乡也不再是“百菜之主”了。家乡的酒席以鱼肉蛋为贵,偶有搭蔬菜的,大多选白菜、花菜,比如牛筋汤里加点花菜,肉羹汤里加白菜,从没看到葵菜汤上桌的。甚至平日招待客人,也很少煮葵菜。曾经的菜王,已属平常。

前段时间回老家,母亲给我们煮了一大碗葵菜汤,我喝了一碗,味道依旧。饭后,赶忙去菜地。

它还种在那里,大些的已被母亲剪走,留下的安静地生长着,过两天又可以采。

我在菜地转了一圈,看到番茄树边长了一棵葵,还很矮,伏着地,叶子小巧,叶上的紫色雪花格外醒目,非常可爱。

汪老对葵菜的兴衰很感慨,说它的遭遇真够惨的。我想,这是我们世人的看法了,葵菜哪管这些,它只默默地生长,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展现着自然的坚韧和从容。

葵菜也叫锦葵,“锦”家乡话读gīng,和“鸡”谐音,大概这就是方言“鸡菜”的由来。

—END—

推荐阅读:家乡的味道——红酒

转载请加下面这段文字,授权请联系后台

作者:小月,福建尤溪人。一个用朴实语言描绘家乡风土人情、地方美食、生活印记的女子。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哪儿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