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食用植物一
河南是一个高考大省,我作为这个大省中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从小学开始就做过不计其数的阅读题,但是随着我的成长,很多的文章和写它们的作家已经渐渐从我脑海里消失了,可是汪曾祺老先生和他的文章却令我记忆尤深。 最近我又开始看老先生的散文,不同年龄段看汪曾祺的散文感受是不一样的,可能在中学时他的文章之于我只是烦闷生活中的一丝接地气的趣味,但是现在我又折服于老先生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对生活热爱。老先生在记录记忆中的事物的时候对于它们的考察尤为值得称道——明明是一位作家,却能够对一种动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叫法,这究竟是怎样强烈的探索精神! 在这里就以汪老先生的散文为基础,对其中中提到的一部分植物进行寻根溯源。 茨菇 汪老先生在《咸菜茨菇汤》一文中提到,在高邮当地做汤时有一种用青菜腌制的咸菜入汤的做法,有些时候还会加入茨菇片,幼年时的汪老先生因为吃得多,加之茨菇有一种苦味而对其避之不及,但漂泊离乡三四十年后一盘茨菇肉片却勾起了他浓浓的乡愁。 沈从文先生也赞其“格比土豆高”。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是不知道什么是茨菇的,也一直以为这就是一种菌类的子实体,但实际上它是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沼生目,泽泻亚目,泽泻科慈姑属——SagittariaLinn.的植物。是一种重要的水生经济植物,可以入药、观赏或食用,也可以用于喂养家畜。 茨菇可全草入药,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 茨菇的食用部位在于它的球茎,切片或是剁成块之后可以烧肉或煲汤。 汪曾祺先生在文末说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虽然我不是南方人无法理解他对咸菜茨菇汤的一抹执着,但是乡愁是可以类比的,味觉往往是解锁乡愁的一把钥匙,好比我在南京时疯狂想念博物院对面的那碗烩面,家里面独有的番茄炒蛋的味道。 往往我们不是仅仅为了追求口腹之欲,只是试图借着这个味道回到家乡罢了。 冬苋菜 这个植物出自《葵·薤(xie,四声)》一文散文开头提到汉乐府诗的《十五从军征》,由其平铺直叙的荒凉之意过渡到“采葵持作羹”的葵究竟是什么。 在汪老先生探索过向日葵,鸡爪葵,锦葵等“葵”,均发现不是诗中的葵后,读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后发现,原来诗中的葵就是指冬苋菜。 冬苋菜学名冬葵MalvacrispaLinn.,为锦葵科锦葵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根据《十五从军征》可以看出它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作为蔬菜被食用了,现在在湖南、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省仍有栽培以供蔬食者。 当然,因为颜值比较高,也经常被用作观赏植物种在花盆或地里。 在这里我想吹捧一下吴其浚,在古代官吏中他也算一位骨骼清奇的人才了。他称得上是一代学术大拿了,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滇南矿厂图略》和《滇行纪程集》等书,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有一定不可避免的错误,但是是后世研究植物矿物的重要资料。 如果仅仅只是集前代大成编纂也就算了,他还采集标本仔细观察,严谨作画标清植物的细微差别,明治十七年(),日本初次重刻,伊藤圭介评论为“辨论精博,综古今众说,析异同,纠纰缪,皆凿凿有据。图写亦甚备,至其疑似难辨者,尤极详细精密”。 所以大概看课本文献、观察采集标本、绘制图片都是搞植物科研的基本功啊。 另附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全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感谢看到这里。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植物志》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gq/2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时珍园治便秘尿不尽的良药冬苋
- 下一篇文章: 蒙药知识联合用药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