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寒水石
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不知不觉,已悄悄溜走了大半段,时日如飞,不知大家的学习之路走到了哪里呢?正值今天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人们常说“处暑寒来”,此时夏天的暑气逐渐退却,说明秋天已经开始降临这片土地了。 今天,为大家带来这篇矿物药—寒水石,给这个闷热的晚夏带来一丝秋凉之意。 01 源流浅析 寒水石原称凝水石,出自《神农本草经》,而寒水石一名最早可见于《吴普本草》及《名医别录》。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芒硝为Na2SO4·10H2O)。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年所收载的寒水石分为“南寒水石”和“北寒水石”两种,其分别对应碳酸类矿物方解石和硫酸类矿物硬石族红石膏。 《本草纲目》石膏条下:“又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故寒水石诸方多附于后。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又说“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 根据李时珍的说法,古方所用的寒水石,即凝水石。而唐宋诸方所用的寒水石,是明代的石膏,又根据“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理石即石膏之类”两句,可知唐宋所用的寒水石是石膏中的软石膏,和理石相近。而“近人”又把长石和方解石当成寒水石,也就是硬石膏一类的。所以: 那究竟什么是唐以前的凝水石品种呢?《别录》说其为“盐之精”,陶弘景根据《别录》所说的产地“生常案及凝山,又中水县邯郸”说:“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也。”所以凝水石是出自盐池之地,和朴硝近似的一种东西,但二者并非同一样东西,所以陶弘景说“似朴硝”。 《本草纲目·凝水石》: “据此诸说,则凝水即盐精石也。 盐精石首载于北宋《本草图经》,附于太阴玄精条下,言其:“出解县”、“解池又有盐精”、“又名泥精,盖玄精之类也。”即盐精是属于玄精一类的盐石。《图经》所言“解县”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位置上和《别录》凝水石条所言“并州”、“冀州”相近。 功效上,《图经》言:古方不见用着,近世补药及治伤寒多用之。其著者,治伤寒三日,头痛,壮热,四肢不利。正阳丹:太阴玄精、消石、硫黄、硵砂一两.....。《图经》引《衍义》文曰:太阴玄精石,合他药,涂大风疾,别有法。阴证伤寒,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心下胀满、结硬、燥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亦须佐他药兼之。 盐精石(太阴玄精)在“伤寒”、“壮热”、“心下胀满”、“结硬”、“燥渴”等方面和《本经》、《别录》记载凝水石的功效相近,故李时珍的说法似有可参之处。 02 文献论述及功用简析 《本经》 味辛,寒。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 《别录》 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止渴,水肿,少腹。一名寒水石,一名凌水石,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盐之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解巴豆毒,畏地榆。) 《中华本草》 性味辛咸;寒;归经心;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烫伤。 从以上的文献论述,寒水石所主治在偏实的一端, 概述如下: 1 清泻表里之热 寒水石药性辛寒,《本经》言“主身热,皮中如火烧”,即有火热之邪充斥在表里,或是先有热邪在内,邪留日久,以致火热攻表;抑或是热邪侵袭于人体表位,波及里位生热,如《别录》“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本经》“腹中积聚邪气”。故寒水石可清解表里之热。 在症状上,芦根君认为热在里位,可以岀现口渴喜饮,甚至喜冷饮、怕热汗岀或无汗、大便臭秽原谷不化、小便赤黄短少等,是火热在内不断地灼烧津液所致;而火热攻冲到表上,则可以岀现身体发热,甚或发烧、意识不清,或是岀现赤疹满布、疔疮等。 如《医心方》所记载: /解散除热单行凝水石汤方︰凝水石(四两)凡一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治人热毒疔疮在口中方︰凝水石捣末研之,少少以敷疮上,日三、四敷,即瘥。 治石热面上生疮方:取寒水石,以冷水于白瓷缻中研令汁浓,将涂疮干,即点之,勿令停。 (石热指服用温热的石类药后所产生的热,热积于内,热结相互搏结,导致痈疮。) 上述单用寒水石对治热症的一些方子表明:寒水石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内服能“解散除热”,外用则能治疗“热毒疔疮在口中”、“石热面上生疮”。 /五石汤,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方。寒水石 硝石 赤石脂 栝蒌根 龙骨 牡蛎 黄芩 甘草(各五分) 知母 石膏 桂心(各三分) 大黄(二分)”《千金要方》 可知寒水石能治疗一类以热邪停留里位,使津液被灼烧,大致上以邪盛正未虚的状态。 另外,芦根君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外用方: /《外台秘要》“又疗两腋热不得相近方滑石(一斤) 寒水石(三斤) 芒硝(一斤)上三味捣散,取绢一尺,分作袋盛散药,结口,更互于腋下夹之勿住,取凉冷止。” 2 消散表里结聚 寒水石以辛味发散积结,如《本经》“腹中积聚邪气”,这种实热聚积所形成的结,以辛寒之性来清散热结,发散邪气。 /如范汪破积丸。疗积聚坚症方。 大黄(一斤) 牡蛎(三两) 凝水石(一两) 石膏(一两) 石钟乳(一两) 理石(一两)上六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先食服。酒饮任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外台秘要》 此方以大致苦、辛、寒之性来软坚散结,大黄配伍寒水石能够更大力度地发挥清泻热结的作用,以推陈致新法来攻下里位邪气,使津液血液得以化生滋养。 除了治疗里位积结,芦根君也找到一些外用除表上结热的例证: /删繁疗痈疽发背,九物大黄薄贴方。大黄 黄芩(各三两) 白芷(二两) 寒水石(五两) 白蔹(五两) 黄柏(二两) 石膏 赤石脂 黄连(各三两)上药下筛,以三合投粉麋二升中和之,薄涂纸贴肿上,燥易之,肿下止,不下厚敷之。忌生冷、热面、大酢。《外台秘要》 此方具消肿散结、排脓生肌之功。 又如: /又疗石气在皮肤肿热膏方:生麦门冬(去心) 葳蕤 鼠李皮 石膏(碎) 凝水石 沙参(各一两) 青葙子 露蜂房(各一分) 竹沥(一大合) 杏仁油(一大合) 牛酥(五大两) 生地黄汁(三合)上十二味切,内酥油沥中,微火上煎令鱼眼沸,一炊久膏成,觉有热处即摩之,瘥止。《外台秘要》 此方可快速退散局部皮肤之灼热,消热散肿。 3 津血不生,不能滋养 寒水石在《别录》中又主甘味,当热邪郁结在内,使津血亏虚,在一个热盛津少的环境中,寒水石能在清热的基础下去润燥,增添津液的来复。 如此方: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大黄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黄 葛根 (各等分)《千金要方》方中三种石类药皆有甘味,除了清热散结的功用,与葛根配伍还发挥了增补津液的作用。 另外有方: /五补丸凡风服汤药多患虚热翕翕然,宜除热方。防风 人参 苁蓉 干地黄 羚羊角 麦门冬 天门冬(各一两半) 芍药 独活 干姜白朮 丹参 食茱萸(一云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黄耆 甘菊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蓣(各三十铢) 秦艽 川芎 桂心 防己 生姜屑 黄芩(各一两) 附子(十八铢) 石膏(三两) 寒水石(三两) 此方虽有三十二味药,但主治病机大致旨在解表邪、补津气。当感上风邪(表邪)已有一段时间,虽然不会实时有危重的里证脱证,但是邪在表会大大地破坏人体的营卫之气,损耗津液气血,当津液渐少并不再滋养机理,便会生虚热,此时的热不会是壮热、高热,而是微微的发热,故此上方用上不少补益的药去把津液丰富起来,再兼以袪风除热来解决病机。而且《本经》亦同时提及到此药“久服不饥”,是指长期服用寒水石作为疾病的治疗是不会削弱人体的津液气血,及脏腑组织的营养,反而能补益身体精气津液,使人表瑞安和,精神饱满。 /如古今录验曾青丸。疗久寒积聚。留饮宿食。天行伤寒者服之二十日愈。久服令人延年益寿,……老小宜服药。曾青(二分) 寒水石(三分) 朴硝(二分) 茯苓(三分) 大黄(三分) 附子(三分炮) 巴豆(二分)《外台秘要》 上方用药大致上以破坚散结强阴为主,主要治疗久结在内不能去,局部以实为主,但整体偏虚。 除此之外,我们在上篇关于矿物药介绍的紫石英中,提及了五石汤,其症状是“四十当眉落”,但是除了五石汤,芦根君还看到一个以此为症状主治。如下: /蛮夷酒治久风枯挛三十年着床及诸恶风眉毛堕落方。干地黄 独活 丹参 礜石(各一两) 麦冬 附子 甘遂(各二两) 赤石脂(二两半) 干姜 芜荑 芫花 柏子仁(各一合) 苏子(一升) 苁蓉 茯神(一作茯苓) 金牙 薯蓣 白朮 杜仲 石南 牡荆子 山萸 款冬(各十八铢) 白芷 乌喙 乌头 人参 狼毒 蜀椒 防风 细辛 矾石 寒水石 牛膝 麻黄 川芎 当归 柴胡 芍药 牡蛎 桔梗 狗脊(《翼》作枸杞) 天雄(各半两) 石斛 桂心(各六铢)《千金要方》 上方提到的“眉毛堕落”是由先天之精的丢失以及后天津血不能正常化生,濡养机体,或是邪气在表日久,耗散精气津液。故此服五石汤或是此方,皆旨在温养下焦,填补津液,减少长年累月津血被耗的损害,并让邪气能从表而透解。 此类石头“补益药”亦只针对寒热有趋向的患者,例如其人偏热用阴石如寒水石、石膏;而偏寒的则用阳石如石钟乳、紫石英等,并不适用体质平和无病之人长期服用。 小结 寒水石能对治热证、结聚、里位结热上逆所引起的表位疮痈、润燥益津、助邪岀表。 03 配伍规律 (一) 热病中配伍辛温之麻桂 /又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 石膏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 香豉(一升绵裹) 栀子(十枚擘) 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瘥《外台秘要·卷第一·深师方四首》 方中以三黄苦寒直折里热,石膏、香豉、栀子、麻黄透表解肌,让邪气得以发泄,即如方后所言“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瘥”。引人深思的是此方在众多寒药中配以麻黄、香豉等温性药,芦根君认为,配以麻黄、香豉在增强发表的同时推动表上因火热灼伤而凝滞的津液,泄除水饮等病理产物,“沉重拘挛”即是津液凝滞于表兼有水饮的体现,麻黄、香豉之温性在多数寒药中得以平衡而不助热。 寒药中配伍辛温的麻黄、桂枝在《千金》《外台》中治疗热病并不少见。如: /又麦门冬汤,疗伤寒身热衄血呕逆主之方。 麦门冬 石膏 寒水石(各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一两)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台秘要·卷第二·伤寒衄血方四首》 方中以麦门冬和甘草补虚降逆,寒水石以其寒直折火热而不耗散津液,石膏配以少量的桂枝则发表解肌使表上的火热透发,表邪以解。 /凝水石散 治肉疸,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从酒方。 凝水石 白石脂 栝蒌根 桂心(各三十铢) 菟丝子 知母(各十八铢)上六味治,下篩,麥粥飲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千金要方·卷十·傷寒發黃第十四》 治瘅热,方用寒水石除里之热结,苦寒的栝蒌根和知母除水热,白石脂固涩除水饮和菟丝子补益对治下焦津液的耗散流失(小便多如白泔色),同时用桂枝发表令表上的邪气透发。 对治热证在寒药中配伍麻桂多由于表上有津液的凝滞和水饮的积聚,亦或是表上寒邪的困束,症状可表现为怕风怕冷、肌肉沉重酸痛、痉挛等,苦温的麻黄可涌泄表上的水饮、寒邪,辛温的桂枝则可温煦固表,解除津液的凝滞,恢复卫气的功能。 (二) 外感热病中表里俱解的配伍 /治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 大黃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黃 葛根 (各等分)上八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卷九》 方中选用石膏、升麻、葛根宣透表热,更用麻黄加大石膏、升麻、葛根开泄表邪的力度,里位则选用苦寒之大黄、咸寒之芒硝、寒水石在除里热的同时攻下积聚,适合病情严重复杂的热证。 /小品疗少小壮热渴痢,八味龙骨散方。 龙骨(研) 甘草(炙) 赤石脂 寒水石 大黄 石膏 桂心 栝蒌(各三分) 上药捣散,以水及酒五合煮散二合,量大小分服之效。《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六》 热病之下出现下利这种津液过多耗散兼有水饮的症状,选用龙骨和赤石脂固涩收敛兼去水饮,从而在解表里之热的同时固敛津液。 另外,我们能见到不少寒水石与石膏的配伍,从芦根君的用药体验以及本草中的论述来看,两石相比,当药势要向里的时候,即里位之热、结偏重时,会用寒水石兼以其他里药如黄芩、白芍、大黄、天花粉等来清里,而不会用药势偏表的石膏(《本草》: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相对偏表)。 见于下方: /《婴孺》治少小寒热进退,啼呼腹痛。六味汤方 地黄桂心(各八分)芍药寒水石黄芩(炙)甘草(炙。各二分)《幼幼新书.卷第十七》 /治少小中风,状如欲绝汤方: 大黄牡蛎龙骨栝蒌根甘草桂心(各十二铢)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铢)《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治小儿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方: 大黄黄芩(各一两)栝蒌根(三分)甘草(炙)牡蛎(熬)人参(各半两)桂心(二两)龙骨凝水石白石脂(各半两)滑石(二两,碎)硝石(半两)《千金翼方.卷第十一》 (三) 配伍渗利之药在热证的应用 当里位充斥着热邪、实结,持续地灼烧津血,当津血缺失了一部分,不能再支持、推动脏腑组织的运化,就会出现水饮渐增,留于体内,出现往上攻冲或津液失于运化的表邪,如岀现胸闷、心悸,或二便异常等,当病情发展至此治疗时便可在解决热、结的基础上配伍淡渗的药除去水饮,恢复津液的循环。 /主金疮,先有石发,烦闷欲死,大小便不能方: 硝石 寒水石 栝蒌 泽泻 白蔹 芍药(各一两) 上六味,捣筛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以通为度。《千金翼方·卷第二十》 服用温热的石药导致里热实结而出现“烦闷欲死、大小便不能”,进一步由里及表发为痈脓“金疮“,方中选用硝石、寒水石直折三焦里热兼除实结,栝蒌、泽泻、芍药苦寒、甘寒、酸寒并用以涌泄除结利水,硝石、泽泻、芍药均有利小便之功,与寒水石一同处理里位水热夹杂的问题,而在表则直接选用白蔹对治痈脓,《本经》言白蔹“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 /治丈夫妇人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方: 滑石(一两,碎) 寒水石(一两,碎) 葵子(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服一升,即利。《千金要方·卷第五》 注:胞转:《金匮》言:“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 《病源》云:“胞转之病,由胞为热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气还迫于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溲应出不得出,内外壅胀不通,故为胞转。其状: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 胞转为下焦热结、水饮积聚不通所致,用寒水石配伍冬葵子、滑石渗利下焦除热除结利水,同时恢复津液的充盈和运行,如《病源》所云“津液生,气和,则小便也。” 小结 以寒水石作为落脚点看,其在治疗热病的诸方中配伍较为灵活。芦根君认为,应重视寒水石其气—“寒”的应用,其对治的是病人整体表现出来的病机—热,即“热者寒之”,适用于一类不能单纯应用酸苦咸寒过于涌泄津液的热证,在局部表现的具体病机则以配伍解决: /表邪不解则配以辛温辛寒,如麻黄、桂枝、石膏、升麻、葛根等; /水热血热不除则配以酸寒苦寒涌泄,如芍药、黄芩、知母、栝蒌根、射干等; /实结积聚则配以苦寒攻下、咸寒破结,如大黄、芒硝、硝石等; /下焦水结则配以淡渗,如滑石、葵子、泽泻等; /胃气津液亏虚则以甘药滋养降逆,如麦门冬、甘草等; /津液耗散无度则加以固涩收敛,如龙骨、牡蛎、赤石脂等。 撰写:雨静、闻华、锦光往期回顾 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药 大枣 药 陈皮 药|当归 请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cd/7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王不留行的通经方
- 下一篇文章: 法语圈实习芒果TV招聘翻译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