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看《傲慢与偏见》,电影开头,英国乡间,朝阳才露,鸟鸣声声,钢琴婉转,女主角手捧着书,优雅地走在一望无际的草坪上……

那片晨雾中、绿树簇拥下开阔的草坪,便一下子让人迷住。

而当我们一次次走进乡间、来到庄园,如此大片葱绿的草坪再难寻觅。偶尔看到修剪一新的草坪,也有专门的提示“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小脚不乱跑,小草微微笑”。

小草这一“微微笑”,让草坪得到了无数差评。

?作者:郭海岩U然自然教育/首席架构师

中国的农耕传统让草坪没有了存留的空间?中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适合大片草坪的生长?中国人参不透大草坪的美?还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审美的执拗和傲慢,以及骨子里对草的偏见?

古代中国的草是用来言情的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玉台新咏·上山采蘼芜》

蘼芜,是著名的中药材川穹。古时又名江蓠,谐音“将离”,取伤离别之意。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历代诗词歌赋、章回小说,无论是神怪传说,还是吟咏感物的作品,大都有植物的描写。有些以植物起兴,有些则以植物取喻,更多的是直接对植物的吟诵。

古代中国的草是用来吃的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经·小雅·采薇》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经·唐风·采苓》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虽然很早,却未完全摆脱采集野菜供食的习惯。直到宋代,野菜还是主要的植物食物来源。

从诗经到历代的诗词及章回小说,可以看出古人常采集的陆生野菜有薇(野豌豆)、蕨/紫芽(蕨)、苦/荼(苦菜)、蒌/蒌蒿(蒌蒿)、荠(荠菜)、葵(冬葵)、莱/藜(藜)、苜蓿(苜蓿)、藤菜(落葵/猫耳菜)等。这些野菜目前在乡间仍有采食者。

古代中国的草是用来入药的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草药达到了种。相传在公元前多年前,神农氏为了普济众生,遍尝百草,虽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唐·杜甫《绝句九首》

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

鸟兽不曾看本草,谙知药性是谁教?

--唐·白居易《食虫十二章》

大多数的古代文人都懂一些医理,所谓“自古诗人多善医”。

古代中国的草是用来染色的

植物染料始于中国。蓝色染料靛蓝,红色染料茜草、红花,紫色染料紫草、紫苏,棕褐染料薯莨,均为草本。

植物染技术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当时设有专门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绿色的羊毛

在欧洲,草坪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年,罗马就有草坪的记述。

别了!别了!

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

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

--英·济慈《夜莺颂》

英国人十分热爱草坪,因而从古代起,在诗歌、小说、日记中就不乏有关草坪的记载。

欧美人更多地把草坪当做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他们在草坪上聚餐、跳舞、游戏,甚至避难,他们把修剪平整的草坪称为“绿色的羊毛”。

连最干旱的中东和北非,经常可以看到富足的家庭,院墙外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园丁要随时浇水。他们浇灌的除了绿草,还有家族的荣耀。

中国人没有欣赏草坪的传统

中国人自古轻贱草本,重视花木。“离离原上草”、“风吹草低见牛羊”,大片的草场仅限于野外自生。

清朝陈淏子《花镜》、后来的园林大师陈从周的《说园》、《园综》,在提到园林布景时均无草坪打造的章节。

据统计,《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植物达到了78种,《金瓶梅》描述的西门庆住宅庭院的植物至少有40种。这些植物或观赏,或药用,总是没有给草坪预留生长的空间。

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出国前总要随身带些蔬菜种子。很多中国公司的海外驻地,总要开辟一大片菜园,雇上几个当地园丁打理这些中国蔬菜。

当然,最先被开辟菜园的地方,往往就有原来的草坪,谁让它们占据了最肥美的土地呢?

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早有







































白颠疯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cd/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