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一部关于各种历史的历史,上古文化为您解读!   

(七)糁:鲜肉米饼。取同等数量的新鲜牛、羊、猪肉,切粒、调味,二份稻米一份肉合成饼、煎熟。有人认为这是个馅饼,但是原文中只说用“稻米”,没说用“稻粉”,而且即使用稻粉,也没什么麸质,做馅饼的筋性是不够的,所以我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粢饭团,或者米饼汉堡。

(这张图片在打酱油)

(八)肝膋(音“辽”,肠子上的脂肪):用狗网油烤熟狗肝,然后加小块狼脯脂油,熬成厚粥。类似猪肝粥吗?这个有点重口味,对不起狼先生和狗公子了。(中国皇家菜博物馆也复原了这道菜,但个人认为做法有误,没有取信)馐一百二十品;酱一百二十瓮。一百二十道菜不足为奇,但是配一百二十种酱就够矫情了。这一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音“海”,肉酱)六十瓮,醯物(音“西”,醋)六十瓮。这些酱具体包括五齐、七醢、七菹、三臡等品种。五齐,是指菖蒲、牛百叶、大蛤、猪腿(一说猪肋)、蒲菜这五种碎做的酱。七醢,是指多汁肉酱、蜗牛、蚌、蚁卵、鱼、兔、雁这七种肉酱。七菹是指韭、韭花、莼菜、冬葵、芹、苔菜、笋这七种腌菜。三臡是指麋、鹿、獐制成的三种肉酱。(虽然考据考得我头昏眼花,但还是尽量找到靠谱的白话文了,voila!)

(冬葵)

所以呢,周代的酱都是极有内容的酱,可以是某种肉类的酱,也可以是海鲜、昆虫、蔬菜的酱,根据食材的不同会用不同的处理和调味方式加工成酱。在保鲜技术水平有限的周代,做酱不失为留住食物味道、延长食物寿命的好办法,同时也让周天子的饮食更加丰富和讲究起来。

(肉酱,这张图片在打酱油)

周天子吃不同的菜品要配不同的酱,看到某种酱端上来了,就知道要呈上的是什么菜肴。具体的主食、酱和羹的搭配是这样的:蜗牛酱、菰米饭配雉鸡羹;麦饭配肉干羹、鸡羹;稻米饭配犬羹、兔羹;吃姜桂肉干时,配以蚁卵酱;吃肉干做的羹时,配以兔酱;吃糜肉切片时,配以鱼酱;吃生鱼时,配以芥酱;吃生糜肉时,配以肉酱;吃桃干、梅干时,配以大粒盐。所以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正是反映了周代宫廷饮食的节操。现在西餐当中对菜肴与酱的搭配比较在意,而中餐菜肴大多没有独立的酱相伴,大多数人已然不知我国人民也曾是傲娇的酱控。

食物的温度和味道也不能忽视。周天子的饭食要温如春风,汤羹要热如夏阳,酱要凉如秋水,饮品要寒如冬雪,感觉吃得挺舒服的。在调味上,主张“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和现代中医主张有些不同,不过“夏多苦”是有共识的。肉与调味料的搭配也不能乱。鱼生春天要配葱,秋天配芥;乳猪春天配韭,秋天配蓼;凝脂配葱,肥油配藠;猪牛羊配茱萸与醋;野味配梅。制定一个极其庞大而矫情的饮食体系,并恪守之,这从一个侧面来说,也是一个王朝富足而自信的表现吧。而面对这么复杂的料理和搭配规则,周王室供给、处理和烹饪食物的人员19个工种人,其实也不算人浮于事了。

赞赏

长按







































怎么预防白癜风
京城白癜风康复天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cd/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