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夏不长草,冬不积雪连小孩都不敢去
世所共知,华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就引出了“山西”;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联想到“醋”,其实山西瑰宝还有很多,比如传承千年的“四合院”建筑群。这里的“四合院”可不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宅子,而是充满山西韵味的“砖雕”艺术;稷山县有个马村,这里曾有块“夏不长草,冬不积雪”的坡地,也正因缺少生气显得十分诡异,久而久之连孩子都不敢到这里玩耍,考古队却在这里发现了“国宝”。总的来说,“马村”既没出过什么将相,也没发现上古遗迹;但这里也有“出名”的地方——百墓坡,这里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夏不长草,冬不积雪”。试想,春夏时节草长莺飞,唯独这里光秃秃一片、冬天大雪封山,唯独这里连片雪花都没有,有时下雪还能看见这里腾起一阵阵“白雾”这样的景象着实诡异;说来“百墓坡”也就20多米高,但其荒凉却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久而久之难免生出怪诞传说,最后连附近孩子都不敢到这里玩耍。怪诞“传说”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百墓坡”是附近十里八乡都忌讳的地方;但随着科学进步,尤其考古这一行当的兴起,越是“怪诞”的地方,反而越能引起人的好奇。懂行的朋友或许知道,地名带有“墓、陵”之类的字眼,这里多会隐藏着古墓、遗迹之类;简单地说,有关部门很快成立考古队并进驻马村,一场声势浩大的勘察与发掘工作就此展开。说到这或有朋友已经猜到了:考古中‘夏不长草’的地方很多,是因为古墓封土多会经过夯打,这就让土地变得十分紧实(古人甚至“炒土”为封);植物在这样的土地上自然难以生长,因此“不长草”并不新鲜,但“冬不积雪”就显得怪异了。随着发掘深入,果然出现了古墓,还是14座古墓组成的古墓群,规模达1.6万平方米;尽管如此,发掘出的文物却并不多,诸如陶罐、铜钱等,但专家还是非常高兴,说:古墓本身就是“国宝”。或有朋友对此不屑一顾“没发现文物,发掘的力气就白费了,现在拿古墓说事,是为了‘交差’吗?”解释一下,专家其实没说错,“珍贵文物”不一定是金银玉器,古墓本身也可能是“珍贵文物”;就拿这座古墓来说,1.6万平米俨然就是一座地下“砖雕博物馆”,其精美程度堪称世所罕见,更是将“四合院”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懂行的朋友或许知道,一句“事死如事生”贯穿数千年,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墓主人生前什么样,死后也要把墓修成什么样”;“马村砖雕墓”为南北方向,结构形制类似,大小繁简有所不同。从形制看,这是座家族古墓群,身份应为当地商甲,但其精美却比迄今发现的“贵族墓”还要美轮美奂;简单来说,“砖雕墓”多有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乍一看就是典型的“四合院”,在地下修一座“四合院”,这本身就是考古中的“特殊案例”。再说精美,“四合院”可谓雕梁画柱,壁下砌束腰须弥座,上刻飞马、奔鹿等瑞兽,布局讲究,刻工精细;从墓门开始,整座“四合院”均是仿木“砖砌”门楼,或设重台勾栏,或雕武俑、怪兽。实事求是的说,这样的“四合院”别说它是古墓,就是迄今地上的遗留建筑也难有与之比肩者,这也凸显了墓主人生前的尊崇身份;再进入墓室,覆斗顶、“开芳宴”,乃至“孝子图”的屏风,无不给人一种富贵、讲究,恍如人间的错觉。当然,再精美也是古墓,考古队发现了两块阴刻铭文的“宋金古药方”方砖,分别记载了3种药方的来历和内容,即《贯通食补汤方》、《贯通宴锅汤方》、《贯通妇疾汤方》;一块砖还刻有“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字句,这应该是墓主“治家养生”的座右铭。说到这或有朋友已经猜出来了“墓主人应该是古代的某位药商吧?”确实如此,专家从史料中得知,该古墓群应为宋代山西“中药世家”的家族墓葬;山西“段家”在当地颇有影响,直到今天还有后人延续,这座古墓群就是其家族子弟横跨宋、辽、金三代财富积累的鲜明体现。说到这也基本解释了这里“冬不积雪”的问题,原理也不复杂,十四座古墓均为“四合院”形制,1.6万平米造就了地下中空;数百年过去了,这里形成“相对恒温”的地下环境,有点类似于“井”,夏天井水让人感觉冰凉,冬天井水就显得温暖了,“马村砖雕墓”也是类似。这就容易理解了,“马村砖雕墓”的封土经过夯打,土壤紧致不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出现了“夏不长草”;而1.6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又是恒温的“四合院”形制,这里冬天温度相对较高,雪花难以存留,这就形成了“冬不积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kuiguoa.com/dkgcd/11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速看苹果冬剪经典语录农林卫视官方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